健康養身★日飲360cc含糖飲 死亡風險增三成

日飲360cc含糖飲 死亡風險增三成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國人45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不論男女均高於3成,並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此外,研究顯示,每天只要增加攝取360cc的含糖飲料,不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提高83%,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更增加29%。因應氣溫下降,不少民眾習慣飲用薑母茶、桂圓紅棗茶,或沖泡黑糖塊來暖身。但要小心,喝錯恐傷身!

熱飲甜心雙陷阱 慢性病高風險族群應當心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邱弘毅教授表示,天冷時民眾多喝熱飲,由於市面飲料店因成本考量會採用高果糖糖漿,但高溫時果糖甜度會下降,為了維持相同口感,熱飲相較冷飲要加更多的果糖才能維持同樣甜度,一不注意恐會多喝下5-10克的糖。因此,若平常喝冰飲習慣加果糖球的民眾,改喝熱飲應盡量改選用砂糖包,以避免攝取過多的糖份。

鑑於國人對含糖飲料攝取頻率的提升,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和台灣流行病學學會2017年共同發起「國人主要死因別疾病之可預防因素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期望釐清民眾對紛亂資訊的迷思,並針對慢性病高風險族群推動健康促進方案,以期提升國人健康。研究發現,北海岸地區961名40~75歲居民中,14.2%平均每周含糖茶飲飲用量多於500 ml,不僅相較於未飲用含糖飲料者,血壓較高,並且有14.9%機率在10年內得到心血管疾病,為沒飲用含糖飲料者的1.15倍,不得不慎。

堅守「自煮、減量、微糖」原則 預防慢性病從日常作起

邱弘毅教授呼籲,冬日飲品可採取「自煮、減量、微糖」的原則,盡量自己準備不外買、多喝水不喝飲料、若要喝也盡量降低糖份的攝取量。此外,透過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與提升健康危險因子的認知,是預防慢性病的共通法則,不但能降低慢性病發生及死亡率,也減輕社會與個人的醫療負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561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你的壓力大嗎?感覺肌肉很緊繃嗎?其實只要花10分鐘的時間進行按摩,就可以達到放鬆的目的。要分秒必爭的現代人花60分鐘按摩似乎很奢侈,但事實證明,即使是在家中按摩10分鐘,也有助於舒緩壓力。 德國的研究人員探討了按摩對身心放鬆的影響,從他們的小型研究結果中發現,儘管1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陰囊疼痛很常見!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張嘉峰醫師表示,陰囊疼痛在泌尿科急診或門診非常普遍,最常見小朋友被踢到陰囊疼痛,但有時不明原因的陰囊疼痛,可能是鼠蹊部疝氣、睪丸副睪丸發炎、精索靜脈曲張、睪丸扭轉四種原因造成的,若有上述陰囊疼痛問題,張嘉峰醫師提醒務必把握黃金時間緊急處...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豆乾、干絲、豆腐,這些都是餐廳常見的開胃小菜,不過,毒物科醫師提醒,如果豆製品顏色過白、過於鮮豔,就可能是添加「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濃度如果太高,還可能引發毒性傷害,即使是低濃度汙染,吃太多也可能引發噁心頭痛。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過氧化氫」為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4歲的小明好像永遠停不下來,一頓飯要吃一小時,到別人家做客還翻箱倒櫃,媽媽常常抱怨,為什麼我家小孩不能像別人一樣乖乖坐好,一定要棍子拿出來才會安分點,但沒過多久又開始亂跑。拿棍子前先了解是否有生理障礙困擾衛福部新營醫院復健科黃俊誠職能治療師表示,影響孩子坐不住的原因很多,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