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日飲360cc含糖飲 死亡風險增三成

日飲360cc含糖飲 死亡風險增三成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國人45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不論男女均高於3成,並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此外,研究顯示,每天只要增加攝取360cc的含糖飲料,不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提高83%,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更增加29%。因應氣溫下降,不少民眾習慣飲用薑母茶、桂圓紅棗茶,或沖泡黑糖塊來暖身。但要小心,喝錯恐傷身!

熱飲甜心雙陷阱 慢性病高風險族群應當心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邱弘毅教授表示,天冷時民眾多喝熱飲,由於市面飲料店因成本考量會採用高果糖糖漿,但高溫時果糖甜度會下降,為了維持相同口感,熱飲相較冷飲要加更多的果糖才能維持同樣甜度,一不注意恐會多喝下5-10克的糖。因此,若平常喝冰飲習慣加果糖球的民眾,改喝熱飲應盡量改選用砂糖包,以避免攝取過多的糖份。

鑑於國人對含糖飲料攝取頻率的提升,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和台灣流行病學學會2017年共同發起「國人主要死因別疾病之可預防因素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期望釐清民眾對紛亂資訊的迷思,並針對慢性病高風險族群推動健康促進方案,以期提升國人健康。研究發現,北海岸地區961名40~75歲居民中,14.2%平均每周含糖茶飲飲用量多於500 ml,不僅相較於未飲用含糖飲料者,血壓較高,並且有14.9%機率在10年內得到心血管疾病,為沒飲用含糖飲料者的1.15倍,不得不慎。

堅守「自煮、減量、微糖」原則 預防慢性病從日常作起

邱弘毅教授呼籲,冬日飲品可採取「自煮、減量、微糖」的原則,盡量自己準備不外買、多喝水不喝飲料、若要喝也盡量降低糖份的攝取量。此外,透過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與提升健康危險因子的認知,是預防慢性病的共通法則,不但能降低慢性病發生及死亡率,也減輕社會與個人的醫療負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561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南投33歲許先生為模板工人,每天都需搬運重物,最近發現右手肘疼痛,提重物時手臂無力,經理學檢查發現手肘外側有明顯的壓痛點,確診為網球肘,經建議急性期多休息搭配冰熱敷、平時使用護肘加壓帶以及修正握物姿勢後,症狀總算獲得緩解。 網球肘好發於中年 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亞洲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國內防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將近一個多月,讓許多人不僅不敢出門,部分家長更不敢帶孩子出門就醫,為守護民眾健康,健保署自110年5月全面擴大開放醫療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可望透過零接觸診療方式,藉由視訊掌握病患病情並提供適當治療,也能讓診所充分發揮家庭醫師的角...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張睿家出演最新奇幻甜寵迷你劇集《我的老闆是隻貓》,劇中飾演「貓妖」,留在人間是為報答嚴正嵐兒時的「救命之恩」,最後意外談起一場人貓禁忌愛戀! 根據《LIFE生活網》報導,本身也是「貓奴」,並且飼養4隻貓的張睿家,聊起與家中貓咪的相處過程中,意外透露,曾至寵物醫院探望手...

閱讀詳情 »

2021.07.20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7月20日為止,已經有773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