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早產兒該如何哺餵母乳?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即使是需要特殊護理的早產兒,也是可以給予母乳餵養的。母乳充滿了抗感染成分,是嬰兒、更是早產兒的理想食品。無論寶寶是直接吸吮母乳,還是透過管子、杯子或奶瓶餵奶,都是可以吸收到所需要的所有營養。

然而,哺餵母乳對媽媽而言絕對是身心上的一大挑戰,若哺餵的是早產兒,壓力更是不言而喻。那麼該如何餵養沒辦法直接吸吮母乳的早產兒呢?

早產兒該如何哺餵母乳?

  1. 分娩後盡快提供寶寶乳汁,最好在出生後24至48小時內。
  2. 使用擠奶器來增加擠出的奶量。
  3. 寶寶若是無法直接吸吮乳汁(不論是親餵或是瓶餵),可以改為用棉花棒將媽媽寶貴的初乳塗抹在寶寶的嘴裡,初乳中的成分對早產兒特別有益。
  4. 當寶寶準備好可以進一步用口喝奶時,先試著用小管子一點一點地將母乳餵至寶寶嘴裡。
  5. 每一天(24小時內)至少要擠奶8次,不論是用手擠或是擠奶器。前面幾天的奶量可能會令媽媽們有些洩氣,但不用擔心,奶量絕對會一天一天的增加。
  6. 每當乳房感到飽脹時,請盡快將乳汁擠出來以避免堵塞,如此還有助於奶量增加。如果擠出來的奶量供過於求,可以先儲存於冷凍庫供日後使用。
  7. 在室溫下母乳最多只能保存4小時,冰箱冷藏最多4天。
  8. 冷凍過的母乳會影響母乳中的抗感染性,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每天給早產兒新鮮的母乳。
  9. 當寶寶身體狀況足夠穩定時,可以讓寶寶躺在媽媽胸前與媽媽肌膚相親(稱為袋鼠護理),每天至少一個小時,如此可以讓寶寶感到足夠的安全感,更可以加速增加寶寶的體重,提前從醫院回到家。不只媽媽,躺在爸爸胸前也同樣有效。
  10. 當可以直接乳房親餵寶寶時,就需要嘗試各種姿勢讓寶寶更好吸吮。無論選擇哪種姿勢,都要確保寶寶的背部、肩部和頭部得到很好的支撐。對於肌肉較弱的嬰兒,媽媽可能需要用拇指和食指支撐寶寶的下巴。

起初,寶寶可能是用舔和吞的方式吸收母乳,而不是規律吮吸和吞嚥,直到寶寶的肌肉變得更強壯。在每次餵食期間,如果寶寶的吸吮速度減慢時,媽媽可以按摩或擠壓乳房以增加乳汁的流量,如此也將確保寶寶獲得生長所需的營養和熱量。

早產兒最初可能每天只能進行一次母乳餵養,其餘的時間則是透過餵食管。但請享受每一次的餵奶,隨著寶寶一天一天的成長,他們的吸吮能力也會增強。

ReferenceCan I breastfeed my preemie?

相關推薦

根據台大醫院設立的新冠疫苗專區,最新資料顯示,什麼樣的老人建議緩打疫苗? 老年人若感染,重症的比例較高,因此衡量利大於弊之下,都建議接種疫苗。挪威專家指出,在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且輕微病症就難以康復、預期壽命很短(少於6個月)的老人接種疫苗應謹慎評估利弊,因為輕微的副作用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更多詳細資訊...

閱讀詳情 »

記者 陳家珍/台北報導 智慧轉型,「賣」向國際!台灣最大農、水、畜及冷鏈專業國際展「2021臺灣智慧農業週TAIWAN SMART AGRIWEEK」,將於12月2-4日於南港2館盛大開展。 圖: 臺灣國際漁業展暨臺灣智慧農業週展前聯合記者會啟動儀式 在疫情中逆勢成長的農業商機,讓智慧工具的掌握,成...

閱讀詳情 »

▲聖宜醫美診所台北站前館及忠孝新館全新開幕,分別座落於台北黃金地段的站前商圈與東區商圈,將持續尊寵大台北地區所有愛美人士。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 / 台北報導 在台經營已逾12載的聖宜醫美集團26日宣布,旗下全新的「聖宜診所台北站前館」及「聖宜診所忠孝館」正式開幕,將分別座落於台北黃金地段的站前商...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由衛福部指導,台灣失智症協會主辦的「全國失智行動成果發表會:由失智友善,看見多元照護的無限可能」活動,今(30)日下午繼續由18個縣市政府報告「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於其縣市的現況及成果。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強調,透過這次成果發表會, 各部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