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春天早晚溫差大 民眾如有眩暈症病史應慎防復發

春天早晚溫差大 民眾如有眩暈症病史應慎防復發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季節邁入春天,早晚溫差極大且病毒盛行,讓不少民眾鼻水直流、咳嗽不停,掛上了病號。資深耳鼻喉專科醫師李宏信提醒,除了一般的感冒外,季節交替時更是眩暈症發作的高峰期,有眩暈病史的民眾一定得特別留意與保重,以避免經常發作。

 

根據患者主訴的輕重程度以及症狀,眩暈一般可分為良性姿態性眩暈、急性內耳炎、嚴重的中耳炎、脊椎基底動脈暫時性缺血或中風、梅尼爾氏症等。而季節交替時好發的眩暈多半屬於病毒感染的內耳炎,或是內耳微血管過度收縮或阻塞而發生暫時性缺血所引起的。

 

李宏信表示,眩暈雖沒有直接性的致命危機,但發作起來仍會造成生活上極大的不便。所謂的眩暈,指的是患者即使處於靜止的狀態下,卻仍感到周遭景物天旋地轉,或是身體搖晃的感覺,且常伴隨有噁心、冒汗、臉色蒼白等自律神經失調的反應,嚴重者雙眼無法睜開及正常行走,和一般的頭暈,昏昏沉沉的感受大不相同。

 

目前已知眩暈患者若不接受適當治療,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率較常人來得高,因此切勿輕忽,一旦發病需立即就醫。在治療上,李宏信指出,一般病毒感染或動脈暫時性缺血所導致的眩暈,多半會給予口服抗眩暈藥物,搭配維生素B群和鎮定劑讓患者服用,來穩定減緩眩暈症,且必須長期服藥,以改善內耳神經之生理功能,預防經常性的不定時復發。

 

其他如良性姿態性眩暈,則會施行所謂的耳石復位術;梅尼爾氏症則會建議以神經機能賦活劑、血管循環促進劑和輕微鎮定劑來進行組合治療,幫助內耳平衡系統恢復作用。但當內耳淋巴積水情況較嚴重時,會配合使用利尿劑,幫助排除體內多餘鹽分、水分,降低淋巴液積水的壓力問題,症狀就會減輕。

 

根據臨床觀察,普遍持續用藥並輔以飲食、生活習慣調整,多能獲得良好的改善甚至痊癒,若服藥控制後依然反覆發作,雖然可考慮手術提升治療成效,即透過手術鑿開內耳,減少內耳淋巴液腫脹壓力,但因為手術部位接近腦部,必須謹慎以待,且有復發可能,除非是藥物已無法抑制情況下,不建議作為首要選擇,術前謹慎評估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眩暈本身雖沒有立即性的致命危機,卻可能是其他身體部位所發出的警訊,最常見的便屬中風。因此,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眩暈症狀,同時伴隨說話不清、吞嚥困難、視力模糊、肢體無力等現象,便需立即就醫治療,以免導致憾事發生。

 

由於老年人是眩暈發作的第一大族群,主要與血管老化循環不良與三高疾病導致血管狹窄有關。家中若有年紀較大的長輩,在季節變化時需多給予關心,留心是否有眩暈的症狀出現,並陪同就醫治療,以預防最嚴重可能是中風之發生。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則提醒,眩暈在診斷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透過詢問患者的病史作為依據。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眩暈的情形,建議詳細記錄發作的時間、發作的時長、頭部眩暈位置是否有改變,是否有合併其他症狀等資訊,都能協助醫師更準確進行判斷。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資料顯示,氣溫一路溜滑梯,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天氣逐漸轉冷,且日夜溫差大。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一定要加強保暖。 抗低溫做好保暖工作 泡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持續擴散,為阻絕疫情擴大並增強台灣防疫實力,《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號召台灣各界專家學者,4日於華山文創園區召開由《科學人》主辦的「對抗武漢肺炎 台灣科學家串連行動」會議,研擬科學抗疫相關對策。針對疾病檢測方法、疫苗製作、藥物合成等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宣布,建議國人目前非必要不要前往中國大陸,包含香港澳門,自6日開始,從中港澳地區回臺的國人,全數列入居家檢疫14天。內政部警政署將負責監督,假使找不到列管民眾,由警政單位出面尋找,不排除依法開罰;另外,是否有第2批武漢班機回臺,陸委會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武漢肺炎疫情造成搶購口罩亂象,行政院拍板2月6日起,取消原先由4大超商統一販售的方式,改成由全台6千多間健保特約藥局販售,採實名制方式,須持健保卡至藥局插卡購買,每人7天內限購2片,為此藥師公會全聯會及藥劑生公會,緊急召開會議及記者會,商討因應之道。 藥局每日提供2小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