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晚期肺癌別放棄!對症下藥控制病況也保有生活品質

肺癌每年奪走8千人命,連續10年蟬聯癌症死亡率第1名,大約每40分鐘就有1人罹患肺癌,肺癌儼然成為「新國病」!由於肺癌不易早期發現、容易轉移,國內超過7成患者發現時,都幾乎為無法開刀的晚期肺癌。所幸醫藥技術隨著精準醫療趨勢而進步,醫師面對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也能給予對症的藥物,提升患者的腫瘤反應率,並改善生活品質。

晚期肺癌別放棄!對症下藥控制病況也保有生活品質

肺癌可分成: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

肺癌可分成「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在肺癌當中,超過90%為非小細胞肺癌,晚期5年存活率僅有10%左右。非小細胞肺癌最大危險在於轉移率高,容易轉移至肋膜,或腎臟、肝臟、大腦、骨頭等為,一旦轉移即無法開刀,就必需接受全身性治療。

突變致癌基因患者首選為標靶藥物,非突變基因者則以化療為主

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郭志熙主任表示,近10年來精準醫療已經成為新趨勢,治療晚期肺癌也是朝向此目標前進,可使用的藥物包括:標靶、免疫、化療,都各有合適時機與對象。肺癌患者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到是否有基因突變的問題,國內肺線癌中大約有5至6成為基因突變,因而可依此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肺癌都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目前早期的肺癌患者治療時還是以手術搭配輔助性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搭配化療為主,晚期肺癌則約有一半的患者非突變型,這些患者並沒有對應的標靶藥可使用,仍需以化療為主。

晚期肺癌別放棄!對症下藥控制病況也保有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郭志熙主任表示,晚期肺癌則約有一半的患者非突變型,這些患者並沒有對應的標靶藥可使用,仍需以化療為主。(圖片提供/郭志熙醫師)

晚期肺癌別放棄!對症下藥控制病況也保有生活品質

非小細胞肺癌最大危險在於轉移率高,容易轉移至肋膜,或腎臟、肝臟、大腦、骨頭等。

郭志熙主任曾經收治1名80歲阿嬤,一開始即被診斷為晚期肺癌,並轉移到骨頭。可惜的是屬於無基因突變型,因此無標靶藥可使用。患者一度排斥不願意化療,只好針對壓迫到骨頭的部份先進行電療,幾次後腫瘤有縮小。恢復治療信心後,家人再勸她吃口服化療藥,按醫囑服用3個月,沒有明顯副作用。醫師視情況再追加放射治療,目前腫瘤已經獲得控制。

口服化療的優勢:順從性高、副作用低,兼顧患者生活品質

臨床上,也發現不少患者主動詢問是否有適合的口服化療藥可使用,主要關鍵在於:病人不願意打針,或是身體狀況不佳,擔心針劑化療會產生「骨髓抑制」,而引起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數目降低的副作用。而患者服用口服化療藥,不必住院花費大量的時間,家人在照顧上比較方便,不但兼顧患者生活品質,也能穩定控制病況。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0/7022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嘉義1名34歲女性拔牙20顆回家後,隔日昏迷死亡,家屬質疑與拔牙有關,檢察官解剖初判為「右肺吸入性肺炎」,實際死因是否與拔牙相關仍有待認定。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鄭信忠表示,鮮少單純因拔牙死亡,大多數伴隨慢性病等因素,拔牙其實是不得不的手段,感染非常嚴重的牙齒,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被廣泛認為是癌症研究中辨認癌細胞的重要標的,但近來又有新發現,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任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團隊發表一項研究成果,不僅解開EpCAM如何促進癌細胞生長,及如何終止機制的原因,也藉此研發新抗體EpAb2...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宜蘭報導】宜蘭1位68歲簡姓男子因髖部疼痛造成跛行,至羅東博愛醫院骨科就醫,經X光與磁振造影檢查,發現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且有髖臼磨損。經醫師建議須進行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以確保日後行走無虞。簡姓男子於今年11月完成「前側路入微創髖關節手術」後,當日即可下床活動,此成果讓病人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十歲男童排便流出帶油液體,連放屁都噴油!家長擔心兒子腸胃出大問題,急忙就醫。醫師問診時再三詢問男童有沒有吃「油魚」?男童堅稱沒吃「魷魚」,一陣雞同鴨講,醫師不放棄反覆確認,最後家長聽懂醫師問的是有沒有吃「油魚」,才終於確認病因在「油魚」,放下心來,感恩醫師耐心問診,找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