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未婚女經痛驚覺有異狀 靠自然孔腹腔鏡除去子宮肌腺瘤

未婚女經痛驚覺有異狀 靠自然孔腹腔鏡除去子宮肌腺瘤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年約40歲的女性曉琪(化名),每個月飽受經痛所苦,自覺身體可能有異狀,前往醫院進行體檢,透過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曉琪疑似患有子宮肌瘤,需進行手術治療,讓未婚又重視外表的她十分在意,因而選擇腹部無傷口的海扶刀手術。但後續在核磁共振檢查時,才發現曉琪罹患的是含水量高的子宮肌腺瘤,無法透過海扶刀治療,經醫師評估後,改採用自然孔腹腔鏡手術,一樣不會在腹部留下傷口,並且順利治療子宮肌腺瘤。

子宮內膜異位症 易沾黏恐不孕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暨海扶刀中心負責人鍾國騰醫師表示,曉琪罹患的子宮肌腺瘤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主因是子宮內膜異位至子宮肌肉層,常見症狀如經痛及經期不規則,並且常合併骨盆腔發炎及沾黏,甚至引起不孕,若僅從症狀判斷容易與子宮肌瘤搞混,故需要進一步檢查。然而曉琪因合併骨盆腔沾黏,透過超音波不利判斷,因此在一開始就診時,才會將其判斷為子宮肌瘤,並選擇海扶刀的方式治療。

自然孔腹腔鏡手術 腹部無傷口術後更輕鬆

鍾國騰醫師說明,海扶刀的治療原理是透過熱能聚焦來消融肌瘤,能在不動刀的情況下消融腫瘤,達到治療效果,但不適用於含水量高的子宮肌腺瘤,因此為了確保患者的病況能進行海扶刀手術,術前均會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清楚判斷腫瘤屬性,而曉琪也因此得知自己不適合海扶刀,最後在醫師的建議及評估之下,選擇了自然孔腹腔鏡的方式完成治療。

鍾國騰醫師表示,並非所有子宮肌腺瘤都需要進行手術,可持續觀察追蹤,但當子宮肌腺瘤導致患者長期腹痛或合併嚴重經痛、不孕則需進行手術治療,以免拖延造成症狀加重。目前針對子宮肌腺症的治療,多用傳統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腹腔鏡演進趨勢從過去四孔、三孔、單孔,到現在的自然孔腹腔鏡,透過從女性陰道進行手術,不會在腹部留下傷口,其唯一傷口藏在陰道深處,因傷口處神經少,也降低了術中及術後的疼痛感,讓曉琪在手術隔天就能下床正常生活。

腹腔鏡仰賴經驗及技巧 術前討論術後追蹤

鍾國騰醫師提醒,子宮肌腺瘤的處理方式因人而異,端看腫瘤大小、位置情況、患者是否有生育需求等,若有需要透過腹腔鏡手術治療,一定要與醫師仔細溝通,而腹腔鏡是一項精細的手術,仰賴醫師的豐富經驗及良好技巧來操作,但更重要的是,無論透過哪種方式治療,定期回診追蹤仍是不可或缺的。

【延伸閱讀】

肌瘤導致不孕 醫籲:積極治療現生機

子宮肌瘤大如拳頭 熟女靠海扶刀擺脫病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58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林舒/台北報導】1名30餘歲的男性醫療人員,私密處患有俗稱菜花的「尖形濕疣」(HPV),起初患者選擇塗抹藥膏治療,造成皮損、流出組織液、使菜花的面積擴大,成效不彰;接著施做「電燒」、「冷凍療法」,不料,症狀加劇,療程苦不堪言。後來改由中醫治療,透過服用中藥解毒排毒,搭配外用藥,1周後突...

閱讀詳情 »

2022.4.19更新【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2年4月19日為止,已經有856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年1月2...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新北報導】新北市1名確診COVID-19發生重症的2歲男童,由雙和醫院證實他已在今(19)日凌晨不幸過世。新北市長侯友宜在上午接受媒體訪問時,主動說明此事,語帶哽咽。 雙和醫院發表聲明指出,該2歲男童於4月14日送至本院急診,到院時意識不清、高燒且生命徵象不穩定,院方當下執行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24歲周姓男子日前工作時突然四肢無力,連站起來都很困難,原以為是工作太累造成,沒想到接下來連續多天睡覺醒來時意識清楚,身體卻動彈不得,彷彿「鬼壓床」,嚇得他趕緊到醫院求助,診斷後發現是罹患「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經給予抗甲狀腺亢進藥物治療後,終於能夠一夜好眠。 甲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