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染新冠肺炎這樣吃才好得快! 「高蛋白、少量多餐、多喝水」最重要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個案在短短一周內狂增784例,不只防疫重要,一旦染疫之後,怎麼吃才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COVID-19病毒,國內營養師提醒三大重點,包括: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少量多餐、使用營養補充品,且要維持足夠水份;甚至,若有嗅覺味覺改變時,可以將食物放冷或放至室溫下,可能會比熱食嚐起來更佳。

新型冠狀病毒近來在台灣肆虐,常見臨床症狀為: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導致身體疲累及食慾降低。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指出,正由於發燒會加速身體代謝率,營養素需求量提高增加,亦會增加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就算沒有明顯口渴或飢餓感,也應該持續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才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

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營養照顧怎麼做?陳韻婷提供簡單指引,一是「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因感染COVID-19會增加體內壓力,不該過度限制熱量,應該多吃、多喝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及飲品,才能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對抗體內的能量耗損。尤其,熱量需求增加,一天需比平時提高200到250大卡。

陳韻婷建議,此時可選擇含2到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等提高熱量攝取;可攝取280到400公克的各種肉或魚類食物等獲得足夠蛋白質需要量。

二是「少量多餐」這個時期食慾可能會變差,就算沒有明顯飢餓感,也應每隔2到3小時進食一次,一天6餐,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三是「使用營養補充品」將口服營養補充品納入日常飲食一部份,增加餐間營養攝取,尤其不感覺飢餓或對進食感到費力或疲累,無法吃到足夠需要量時,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並可冷藏取代一般冷飲,選擇不同口味或風味,以避免味覺疲乏。

陳韻婷提醒,確診患者此時也要維持體內足夠的水份,隨時注意是否有口渴感增加、發燒、尿液量減少、濃或呈深色、口乾、心跳加快、疲累及意識混亂等脫水的情況,因為當身體處於脫水時,呼吸系統的分泌物會變得較為濃稠,難以從肺部排出,當肺部無法清除這些分泌物時,就可能導致肺炎,需增加液體攝取量。

陳韻婷強調,評估液體補充是否足夠,最簡單就是觀察尿液顏色,每3到4小時解尿顏色應呈淡黃色。且每小時都要補充,至少每15分鐘應補充80到160ml液體,無法一次喝大量液體者,建議少量且每隔數分鐘就喝一次。且應每天量體重,並維持目前的體重為佳。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醫護怒搶嘸疫苗、公費接種被取消? 陳時中稱誤會「明加送4萬劑」

13人用呼吸器、2人葉克膜 重症變高!張上淳直言「這一波較特別」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豆漿是一種老幼皆宜、價廉質優的液態營養品,它所含的鐵是牛奶的6倍,所含的蛋白質雖不如牛奶高,但在人體內的吸收率可達到85%,因此有人稱豆漿為「植物牛奶」。但你知道喝豆漿也有禁忌嗎?若不注意將有可能引起腹瀉、子宮肌瘤的健康問題喔!1. 忌喝超量一次喝豆漿過多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

閱讀詳情 »

含糖飲料大多使用便宜的人工合成高果糖糖漿,因為會造成脂肪肝、心臟病、高血脂、痛風、失智、癌症,以及孩童和青少年的心臟病機率升高,最近引起全球關注,認為減糖跟減油一樣重要。當國際上警告聲起,台灣卻遠遠落後,不但人手一杯,飲料店忙到要拿號碼牌排隊。 而且飲料沒有標示含糖量,尺寸愈來愈大杯,很容易讓人吃...

閱讀詳情 »

來看看著名醫生們吐露出16條在處方箋上見不到的小秘訣,包括他們每天所做的事情。醫生的健康秘密是什麼,醫生又是如何保持健康,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醫生們如何消除疼痛 1. 我通過按壓消除頭痛 “這是我用的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伸出兩個大拇指,放在眉毛下,眼眶上部中間位置。推進去,推上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