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植髮機器人再進化 AI智慧取髮良率超過9成

植髮機器人再進化 AI智慧取髮良率超過9成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來AI智慧機器人引起話題,也引爆醫療機器人的市場商機! 根據國外研究機構BCG波士頓諮詢估算,全球醫療機器人行業每年營收達到74.7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將以每年15.4%的年複合增長率穩定成長,至2020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規模有望達到114億美元,其中手術機器人約佔六成。近年台灣使用手術機器人也日漸增多,包括腹腔鏡機器人手臂(達文西)、植髮機器人及膝關節置換機器人;以植髮機器人而言,由於不斷進化,目前已可使毛囊存活率超過9成。

台灣引進「植髮機器人」三年  技術提升驚艷亞洲

植髮機器人自2011年在美國上市至今已經六年,台灣也於2013年通過衛福部核准使用,植髮機器人的系統設計持續創新,目前提升到第九代,不僅取髮速度更快、穩定性更高,毛囊存活率已超過九成。

已經專研植髮手術超過27年的Dr.Ziering日前特別來台進行學術交流,並帶來更先進的植髮機器人治療資訊,截至目前Dr.Ziering已經完成超過500例植髮機器人治療案例。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00萬成年民眾飽受大量掉髮或禿頭所苦,植髮機器人取代人工取髮,對醫師和患者都是新福音。引進台灣雖然只有三年,但國內的植髮醫師醫學基礎相當紮實,加上學習速度快,目前使用植髮機器人技術成果已經驚艷亞洲,不僅在台灣掀起機器人植髮風潮,也接獲許多海外人士前來接受治療。

藝人掀起機器人植髮風  白雲、王岳豐現身說法

這幾年來,台灣的植髮很夯,在藝人成功植髮經驗分享下,也帶動了國內掀起機器人植髮風潮。資深藝人白雲和新生代演員王岳豐,因為長期演藝工作壓力造成髮際線愈來愈高,在試過各種生髮產品無效後,接受植髮機器人治療,兩人對治療效果相當滿意,成功植髮後也讓他們的演藝事業更加順利。

「植髮機器人」92%高良率  高效率每小時取髮超過千株

開業醫生髮診所劉怡坊醫師表示,舊式植髮手術(FUT)是以人工種植的方式,取下一片頭皮或一株株頭髮,種植在中央較需要頭髮的區域。在過去需要使用頭皮切取再縫合,容易留下一道長疤痕,也造成民眾降低治療意願。後來技術雖提升採毛囊單位摘取(FUE),利用微型拔取的方式較不會造成疤痕,但比較適合少量株數的頭髮移植。 

植髮機器人(ARTAS)是如何執行?開業醫生髮診所朱冠州醫師說明,植髮機器人是以電腦輔助加上影像導引技術,利用自動機器手臂將鈍針深入頭皮4毫米,完整擷取整株毛囊,不僅減少毛囊切斷率,也可不費力地將毛囊完全分離頭皮,減少傷害、提升毛囊摘取良率至92%。透過機器人取髮的速度可達每小時超過1000株,比過去人工取髮每小時平均300-500株高出許多,大幅提高醫師的工作效率。不過,植髮機器人的功能主要在取毛囊,至於種髮的部份,還是要靠醫師親自執行。

醫師設計+機器人執行  植髮技術人機完美結合

開業醫診所楊名權醫師補充,植髮機器人系統已經發展到第九代,機器人除了協助高效率取髮外,醫師還可透過電腦幫患者設計適當的髮型,甚至可以模擬術後狀況,讓患者更明瞭手術前後的變化。目前機器人已經能夠依照醫師給的設計藍圖及資料,在患者頭皮上扎洞,預期半年後,美國FDA有機會通過核准植髮機器人執行植髮手術,幫助醫師替患者設計髮線,調整密度,甚至植入毛囊,達到最完美的機器人取髮及植髮技術目標。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74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事先知道一個事實:就是癌症其實是人自身細胞的變異,一般到被發現已經經歷了好幾年的發展了。正因為癌細胞是人自身細胞發展而來,所以早期癌症是沒有一點症狀的,等到有疼痛、不適等感覺的時候,一般已經是中晚期了。 所以平時的體檢、化驗就很重要。比如胃癌,可以通過胃鏡觀察,甚至取一些胃表皮...

閱讀詳情 »

生活中這樣做真的很髒哦!!   1、內衣不是每天都換—內衣穿一天,上面就會留有約0.1克的排泄物 調查中,52%的婦女承認,她們的內衣不是每天都換的。微生物學家查爾斯‧格巴博士指出,內衣穿一天,上面就會留有約0.1克的排泄物,大約相當於1億個大腸桿菌。這些細菌會附著在手上,如...

閱讀詳情 »

內生毛髮實際上就是捲回毛囊內部的頭髮,這種情況在捲髮的人中更常見。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長過內生毛髮,如果你定期剃毛,你可能也需要相當頻繁地處理內生毛髮的問題。你現在就長了一根向內生長的毛髮嗎?請按照以下指示去除,並預防其再生。   去角質 去除內生毛髮區域的角質。每天兩次,輕輕擦洗內生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