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 術後隔天可下床行走

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 術後隔天可下床行走

(健康醫療網/記者劉瓊雯報導)

一名73歲陳老先生,年輕時長時間在外奔波事業,八年前雙腿膝關節開始出現腫痛的情形,腿型也變形為O型腿,經醫師檢查發現,患者是因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而導致。經檢查後,進行MAKOplasty單髁膝關節換置手術,置換發炎損壞的骨頭,解決折磨八年的宿疾,手術順利並術後隔天就下床行走,讓患者讚嘆膝蓋猶如回春一般。

退化性關節炎 骨頭因老化而磨損

童綜合醫院骨科部謝國顯主任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主因大部分與老化有關,因為人體骨頭從出生後就一直使用,導致兩個骨頭的接觸面會逐漸因磨損而損壞,如同骨頭間失去潤滑,罹病民眾會因骨頭間摩擦產生刺痛感和關節痠痛,造成行走十分辛苦。

傷口僅5到8公分 出血量少不用放置引流管

為能有效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所造成的骨頭磨損,童綜合醫院引進了MAKOplasty機器人手臂,可以進行精準膝關節置換手術,謝國顯主任指出,使用MAKOplasty機器人手臂系統進行單髁膝關節換置手術,術前針對患部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手術中就可使用電腦斷層影像,直接建構出手術部位的3D立體圖像,能夠極精準依照病患骨骼尺寸更換最合適的人工膝關節。

謝國顯主任進一步指出,傳統膝關節換置手術的15公分大傷口,MAKOplasty單髁膝關節換置手術僅產生5到8公分的傷口,可避免傷害健康的骨頭、組織及韌帶,用最小的傷口與最少出血量重塑健康膝蓋。評估術後狀況也可不放置引流管,並在術後隔天可下床行走。 

童綜合醫院徐少克副院長呼籲,退化性關節炎雖然是普遍的疾病,但因發生時間大多已經年紀大,經由微創手術可以帶給高齡患者更精準與安全的治療,因傷口小與出血量少能避免患者的負擔,並可因較短的恢復期而儘早回歸日常生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79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福伯(化名)和家人一起住,身材稍胖,患有高血壓及帕金森氏症,讓他困難的事有很多,其中一件事,就是每次福伯要出門穿鞋,雖然有穿鞋椅可以坐,但彎腰穿鞋會花很久的時間,導致穿好之後,臉紅脖子粗血壓升高,氣喘吁吁很不舒服,無法站起來行走。居家職能治療師服務時觀察到了這個現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66歲的何太太,平時作息正常,不抽菸、不喝酒,也愛運動;去年9月參加健檢,卻發現罹患肺癌第4期,使用標靶治療仍無效,還引起嚴重的皮疹副作用,醫師建議改用免疫療法,經過3次治療,癌指數終於下降。 家族3人都罹患肺癌 何太太說,25年前先生罹患肺癌過世,5年前母親也因肺腺...

閱讀詳情 »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除了果皮風潮之外,「蔬菜界」似乎也掀起了「帶皮吃」的熱潮,傳聞馬鈴薯與地瓜皮的營養價值極高,清洗時不必將皮削掉,直接帶皮烹煮,吃了更營養,這樣吃真的沒問題嗎?到底會不會有農藥殘留的問題呢? 馬鈴薯:沒發芽即可 大家普遍都有認知,發芽的馬鈴薯不能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去年全台有2萬多名早產兒出生,早產兒體型比正常嬰兒小,還容易出現併發症,更是造成幼兒死亡的首要原因。專家建議,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至29歲,提醒若有陰道出血、腹部悶痛、持續子宮收縮、破水等早產徵兆,應儘快就醫,能降低早產兒死亡率。 產婦年齡是早產兒關鍵 世界衛生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