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每天打針好痛苦 口服膠囊送胰島素

每天打針好痛苦 口服膠囊送胰島素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糖尿病每天打針人生好難,胰島素何不用吞的!麻省理工學院團隊開發了一種膠囊,可自行定位針頭,將胰島素注射進胃壁中,可望取代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針劑型胰島素。柯克綜合癌症研究所教授Robert Langer表示,該技術可擴展到其他需要注射的蛋白藥物。

免除打針之苦 口服膠囊送藥物

根據《Ars Technica》,由於蛋白藥物會被胃酸分解,很難透過口服攝取,許多人又懼怕打針。為了安全攝取,研究團隊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己內酯(PCL)製成膠囊,包含少量不銹金屬,這種材料已被批准用於醫材和藥物運送,也通過安全測試,用於牙齒矯正器。

膠囊約碗豆大小,上頭有一個彈簧加載的1.7毫米針頭,幾乎由乾燥的濃縮胰島素製成,外殼則是另一種可分解材料。針頭被焦糖固定在膠囊上,當糖被胃酸分解時,進而釋放彈簧將針刺進胃壁4-6公釐處,最後藥物溶解進入血液。研究人員認為,由於胃沒有疼痛受器,因此患者幾乎感受不到針刺。

陸龜翻肚得靈感 智慧膠囊能翻面

怎麼確保針刺進胃壁?研究人員從豹紋陸龜得到靈感,這種非洲陸龜擁有高聳的圓頂龜殼,如果它不小心「倒頭蔥」,烏龜能自行翻回正面。研究人員利用電腦演算,給膠囊設計特殊形狀,即使在動態環境中翻滾,也可以保持針頭對準胃壁。一旦針刺進胃壁,胰島素就會以預設速率溶解。在這項研究中,所有胰島素需約1小時才能完全釋放到血液中。

《科學日報》報導,豬隻測試結果顯示,即使傾斜或旋轉動物,豬的血糖仍明顯下降,表明胰島素輸送有效。目前,團隊可運送高達300微克胰島素,最近,劑量甚至增加到5毫克,這與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注射量相當。進一步研究更指出,胰島素在16週內保持穩定,且沒有出現豬胃受損或穿孔的跡象。

不只胰島素有用 可望成藥物平台

實驗仍有許多缺點,除了很難吞嚥外,該膠囊只在空腹時才有用。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由於食物殘渣堵塞了注射孔,阻止了彈簧擊發。他們設計了矽膠薄膜微閥門試圖防止這種情況,但是需要更多測試。此外,還要解決重複刺激腸道可能造成的發炎或損傷。

目前,團隊正與藥廠合作改良膠囊。Langer指出,該膠囊能提供廣泛的藥物平台,包括任何注射型藥物,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腸道炎症的免疫抑製劑,甚至是DNA或RNA藥物。

參考資料:

1. Hate needles? This ingestible pill painlessly injects drugs into your gut.

2. New pill can deliver insulin through the stomach.

3. Alex Abramson et al, An ingestible self-orienting system for oral delivery of macromolecules. Science, 2019 Feb 8;363(6427):611-615.

【延伸閱讀】讓免疫力UP UP! 補對營養流感不來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20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無論想要鍛造肌肉,還是僅僅想要雕朔線條,「飲食」都佔了一席之地!無論想要增肌還是減脂,醣類還有蛋白質的攝取都很重要!絕對不可以偏廢,那麼,今天就來向大家推薦幾樣優質的蛋白質食物~   1雞蛋 雞蛋可以說是蛋白質食物的第一首選了!一顆蛋大概就有6克的蛋白質,而且他的吸收效率好。除此之外,蛋...

閱讀詳情 »

許多老年人的體表,尤其是臉部和手背佈滿了點點的褐斑,這是體內自由基作用的結果。 人體內的自由基是一種衰老因子,它作用於皮膚,引起"鏽斑"。而生薑正是除"鏽"高手。 生薑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其中的姜辣素有很強的對付自由基的作用。 實踐證明,飲用生薑蜂蜜水一年多,臉部和手背等處的老年斑就會有明顯改變或...

閱讀詳情 »

眼睛是一個人心靈的窗戶,它給我們帶來了光明,但是有些上班族、學生黨已經把眼睛弄成高度近視了,戴上了比啤酒瓶還厚的眼鏡,令人嘆息不已,教大家怎麼治療近視。​ 真正根治高度近視眼的方法​ 只要有恆心,堅持三年,即使800度近視也可以根治。​ 方法:頭固定,眼球盡量左轉25下,然後右轉25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冬天一到,寒流來襲,是一年四季中最容易感冒的季節。許多人開始出現流鼻涕、喉嚨痛、咳嗽等症狀,甚至併發肺炎、腦炎而致死。以中醫觀點來說,一般感冒稱為傷風,而症狀較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則是溫病或疫病。西醫治療感冒常會使用抗組織胺及乙醯胺酚等藥物,但卻會出現許多副作用;其實,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