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每3秒就有1人罹失智症 台研究團隊找出關鍵基因CCL5

每3秒就有1人罹失智症 台研究團隊找出關鍵基因CCL5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記不住,也想不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當身邊至親無法做自己,無法記得我們的時候,該如何面對?讓安東尼霍普金斯二度勇奪奧斯卡影帝的電影《父親》,以失智症患者視角帶領觀眾面對失序與混亂的輪迴,東西影視圈許多出色作品皆在刻畫失智症的視角與周邊親人的世界變化,也讓失智症議題再度引起熱議。


由臺北醫學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及三軍總醫院組成的研究團隊率全球之先發現,免疫趨化因子(CCL5)可調節海馬迴神經元活性,進而改善小鼠記憶迴路的形成與學習記憶能力。本研究近期已發表於全球知名自然期刊(Nature)系列下的神經科學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


北醫大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周思怡指出,一般認為免疫趨化因子的活化對人體不好,會誘發身體發炎反應,導致許多慢性疾病,尤其腦部的慢性發炎往往導致神經元受損,演變成各類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像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過去未有研究指出免疫趨化因子中的CCL5與記憶有關聯性。一般認知皆是慢性發炎會造成失智或神經損傷,免疫趨化因子一旦釋放太多將導致身體免疫細胞大量活化,形成免疫風暴,就像SARS、COVID-19因為免疫反應失控,重症患者會因為免疫細胞攻擊自體組織細胞,出現心臟損傷甚至器官衰竭而亡。


但近期研究發現與記憶攸關的海馬迴組織中有9成的CCL5都是神經元在分泌,其功能會大幅影響神經細胞對糖類的吸收及代謝,甚至記憶的形成。意即CCL5在神經元能量調控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會影響記憶形成過程中即時能量的補充。


由北醫大主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實驗證明CCL5對記憶學習的影響,比較剔除CCL5基因的小鼠與一般小鼠,實驗發現,缺乏CCL5的小鼠有學習能力受損的情形,甚至比阿茲海默症的小鼠發病還要快,一般阿茲海默小鼠約6至8個月會發病,而剔除CCL5的小鼠4個月就會發病。研究人員利用腺病毒將CCL5再帶回基因剔除小鼠海馬迴內,原本學習記憶不良的小鼠竟然會回復至未發病的狀態,整個記憶及學習能力也恢復正常,如同一般小鼠。甚至在一般小鼠海馬迴內表現低量CCL5也可以提高一般小鼠的記憶表現。此發現令人相當振奮。


周思怡副教授強調,CCL5在記憶神經元運作時能提供即時能量達到供需平衡,進而幫助學習與記憶的形成。尤其神經突觸的連結與形成是記憶最重要的關鍵,研究證實,神經元分泌CCL5可經由幫助葡萄糖吸收,並促進有氧呼吸,產生較高能量,促進突觸的形成。當小鼠缺乏CCL5時,腦中的神經會開始萎縮,變短、突觸數目變少,神經之間的活性也下降,但把CCL5放回去之後,可以改善缺乏能量造成的突觸減少萎縮情況。


目前尚未找到治療失智症的有效藥物,但全球失智人口仍快速攀升,臺灣失智症協會推估,臺灣每80人就有1人失智,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預估,2050年失智人口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意即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周思怡副教授表示,團隊的研究成果發現CCL5可以在基因剔除小鼠記憶受損後有效改善其記憶學習表現,甚至重新形成神經記憶迴路,顯示其作用機轉可以應用於其它神經退化性疾病。但周思怡副教授也強調,直接利用免疫趨化因子做治療可能帶來高風險,不是最佳解方。日後研究主要希望針對機轉進一步找出可應用之藥物,例如找到可以增加與CCL5同樣功能之安全藥物,以期達到改善學習與記憶能力之效果。


更多NOW健康報導
▸指揮中心鬆綁Ct值大於30可解隔離 Ct值代表什麼意義?
▸「疾管家」開啟實聯制功能 掃描QR Code足跡全都錄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莫德納接種將在8月11日再開!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符合莫德納第2劑的第1類至第3類與孕婦,加上65歲以上與第9類55歲以上,符合第1劑者,共計51.9萬人,能在8月5日上午預約,11日開始施打疫苗。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曾經接種第1劑,已間隔4周的第1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8月4日配送52.57萬劑牛津AZ疫苗給地方,提供預約平台、國高中教師、補教業者接種;指揮中心統計,全國累計新冠疫苗施打840萬人次,人口涵蓋率34.07%,劑次人口比35.79(劑/每百人)。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7月28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二個多月以來疫情嚴重,許多上班族都改為居家工作,所有學生也都改為在家視訊上課,幾乎一整天眼睛都黏在電腦等3C產品上,殊不知眼科最近增加很多大小朋友的「疫情高度近視族」,而這些高度近視族如不好好注意控制,會有很高的失明風險。全球近視人口正快速上升中,至西元2050年時預計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63歲詹先生菸齡超過30年,多年前因容易呼吸喘至醫院拿藥,卻未規律追蹤,近來疫情期間發現爬樓梯呼吸喘、久咳不癒,起初不以為意,直到出現發燒情形,令家人相當緊張,擔心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所幸緊急送醫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病發作,住院治療後康復出院,他大呼:「這次要徹底戒菸!」罹慢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