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每3秒就有1人罹失智症 台研究團隊找出關鍵基因CCL5

每3秒就有1人罹失智症 台研究團隊找出關鍵基因CCL5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記不住,也想不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當身邊至親無法做自己,無法記得我們的時候,該如何面對?讓安東尼霍普金斯二度勇奪奧斯卡影帝的電影《父親》,以失智症患者視角帶領觀眾面對失序與混亂的輪迴,東西影視圈許多出色作品皆在刻畫失智症的視角與周邊親人的世界變化,也讓失智症議題再度引起熱議。


由臺北醫學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及三軍總醫院組成的研究團隊率全球之先發現,免疫趨化因子(CCL5)可調節海馬迴神經元活性,進而改善小鼠記憶迴路的形成與學習記憶能力。本研究近期已發表於全球知名自然期刊(Nature)系列下的神經科學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


北醫大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周思怡指出,一般認為免疫趨化因子的活化對人體不好,會誘發身體發炎反應,導致許多慢性疾病,尤其腦部的慢性發炎往往導致神經元受損,演變成各類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像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過去未有研究指出免疫趨化因子中的CCL5與記憶有關聯性。一般認知皆是慢性發炎會造成失智或神經損傷,免疫趨化因子一旦釋放太多將導致身體免疫細胞大量活化,形成免疫風暴,就像SARS、COVID-19因為免疫反應失控,重症患者會因為免疫細胞攻擊自體組織細胞,出現心臟損傷甚至器官衰竭而亡。


但近期研究發現與記憶攸關的海馬迴組織中有9成的CCL5都是神經元在分泌,其功能會大幅影響神經細胞對糖類的吸收及代謝,甚至記憶的形成。意即CCL5在神經元能量調控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會影響記憶形成過程中即時能量的補充。


由北醫大主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實驗證明CCL5對記憶學習的影響,比較剔除CCL5基因的小鼠與一般小鼠,實驗發現,缺乏CCL5的小鼠有學習能力受損的情形,甚至比阿茲海默症的小鼠發病還要快,一般阿茲海默小鼠約6至8個月會發病,而剔除CCL5的小鼠4個月就會發病。研究人員利用腺病毒將CCL5再帶回基因剔除小鼠海馬迴內,原本學習記憶不良的小鼠竟然會回復至未發病的狀態,整個記憶及學習能力也恢復正常,如同一般小鼠。甚至在一般小鼠海馬迴內表現低量CCL5也可以提高一般小鼠的記憶表現。此發現令人相當振奮。


周思怡副教授強調,CCL5在記憶神經元運作時能提供即時能量達到供需平衡,進而幫助學習與記憶的形成。尤其神經突觸的連結與形成是記憶最重要的關鍵,研究證實,神經元分泌CCL5可經由幫助葡萄糖吸收,並促進有氧呼吸,產生較高能量,促進突觸的形成。當小鼠缺乏CCL5時,腦中的神經會開始萎縮,變短、突觸數目變少,神經之間的活性也下降,但把CCL5放回去之後,可以改善缺乏能量造成的突觸減少萎縮情況。


目前尚未找到治療失智症的有效藥物,但全球失智人口仍快速攀升,臺灣失智症協會推估,臺灣每80人就有1人失智,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預估,2050年失智人口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意即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周思怡副教授表示,團隊的研究成果發現CCL5可以在基因剔除小鼠記憶受損後有效改善其記憶學習表現,甚至重新形成神經記憶迴路,顯示其作用機轉可以應用於其它神經退化性疾病。但周思怡副教授也強調,直接利用免疫趨化因子做治療可能帶來高風險,不是最佳解方。日後研究主要希望針對機轉進一步找出可應用之藥物,例如找到可以增加與CCL5同樣功能之安全藥物,以期達到改善學習與記憶能力之效果。


更多NOW健康報導
▸指揮中心鬆綁Ct值大於30可解隔離 Ct值代表什麼意義?
▸「疾管家」開啟實聯制功能 掃描QR Code足跡全都錄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患有高血壓的朋友深有體會,天氣一冷,血壓容易升高。高血壓的可怕之處,在於升高的血壓會引發心衰、冠心病、中風、腎病、腦溢血等一系列疾病,嚴重的還會導致猝死。那吃什麼可以降血壓?血壓降低後如何才不反彈?如何避免降壓過程中的副作用?下面我們來細細的分析一下降壓的三大誤區以及中醫在降血壓方面的實用秘術。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從小就是過敏兒的黃小弟,早上起床老是打噴嚏,衛生紙不離手,最近哈啾更是愈來愈嚴重,眼睛搔癢一直揉到腫起來了還是不舒服,媽媽一度擔心他感冒了。原來,黃小弟瘋狂迷上小小兵,每天都要抱著玩偶入睡,毛絮過度刺激了他的黏膜系統,醫師表示,由於過敏和感冒初期徵狀極為相似,許多家長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日前有研究指出,兒童血中的「鈉濃度」越高,身高越矮。研究發現,兒童對鈉的吸收比成人好,即使血液中的鈉濃度屬於正常,但隨著鈉的累積程度不同,對神經系統和腎臟等產生影響,甚至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鈉濃度上升會影響鈣質吸收,也就是說,納濃度越高,鈣質吸收越差。 研究學者強調,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61歲的張先生,長期在大陸工作,某天突然有斷斷續續發燒等現象,一開始不以為意的張先生求助於民俗療法,但病情不見改善,反而出現體重減輕、骨頭痠痛、皮膚發黃等現象,經過檢查,竟是罹患罕見癌! 收治病例的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佳宏醫師表示,病患來院檢查後發現有貧血現象、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