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氣溫急降!防引爆心血管疾病國健署6個小叮嚀

氣溫急降!防引爆心血管疾病國健署6個小叮嚀

又到了歲末年終之際,面對低溫來襲,冷颼颼的天氣,選擇保暖的方式無奇不有,然而不適當的NG行為,當心危險上身!

急遽氣溫下降 6個小叮嚀

  1. 起床方面:「慢、熱、起、穿、行」的行為後,安心踏實的下床活動。

  2. 飲食方面:選擇溫熱的食物或飲品,注意食用時的安全溫度勿超過攝氏65度。另,喝酒以暖身是NG行為,因為酒精讓皮膚的微血管擴張,而感到身體熱熱的錯覺,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後,反而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尤其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會更危險。

  3. 運動方面:外出運動時,除了一樣要戴口罩外,從頭到腳的身體保暖不可少,避免外出時溫差大,產生心臟及血管瞬間的收縮,造成梗塞或中風等的風險增加;運動前,充分的「熱身運動」,千萬別輕忽暖身運動的重要性,適當補充水份,若有身體不適現象,應立即減緩或停止運動,甚至尋求旁人的協助。

  4. 服藥方面: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因為天冷、節慶或家人團聚的歡愉氣氛下,任意停止規律服藥或減少藥量。

  5. 血壓方面:定期量測血壓,維持722(測量7天、每天2次、每次量2遍)原則,並記錄自我血壓的變化。

  6. 睡眠方面:充足的睡眠時間,讓身體充分的休息,若需半夜起床上廁所,添加衣物是必要的動作。

出現危險徵兆 儘快撥打119就醫

又接近一年24節氣的尾聲,國民健康署提醒,長者、慢性疾病患者要有適當禦寒保暖措施外,還要注意不定時且未知的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如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FAST」中風徵兆,應儘快撥打119就醫,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嚴重失能的情形,增加復原的機會。

【延伸閱讀】

心血管、三高患者注意 天冷泡湯護心六要訣

冷氣團來襲誘發「心」危險 冬季做這些事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38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75歲婦人陳女士10年前確診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第二期,接受手術治療搭配輔助性抗荷爾蒙藥物治療後,疾病控制良好,無復發轉移現象,而定期於門診追蹤檢查。陳女士今年開始陸續出現胸悶和呼吸不順的症狀,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擔心染疫風險不敢出入公共場所,而沒有及早至醫院就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1名年近40歲的中年婦女患有牙周病,因牙床骨遭蛀蝕過多無法留住牙齒,當天拔完牙齒後就立刻進行植牙,由於本身牙床骨條件已經不佳,拔完牙齒便出現個不小的窟窿,植完牙齒當天就感覺不適,不久開始牙齦腫痛、傷口感染發炎,必須重新接受治療。專業牙科醫師表示,牙周病發炎狀態下硬植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許多民眾對愛滋傳染認知仍誤解,臺灣感染誌協會秘書長陳威圻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從未接觸過感染者有關,正常社交都沒有風險。臺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林錫勳醫師則表示,愛滋感染已經成為可控制的慢性病,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感染者都能在六個月內成功控制病毒,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人工智慧(AI)正引領全球醫療朝新聞:AI早覺醫療要來了!論文刊登《JMIR》醫學研究期刊「早覺醫療」的方向快速前進,台北醫學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項跨國合作研究發現,預測科技發展日新月益,AI在醫療產業遍地開花,從診斷、處方自動化,到運用高成本效益的病人數據篩選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