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氣管插管感染風險高 自我防護是必要關鍵

氣管插管感染風險高 自我防護是必要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肺炎持續肆虐,雖多數患者多為輕症,但少數重症患者仍可能面臨呼吸衰竭,得透過氣管插管以幫助肺部逐漸恢復健康;台灣麻醉醫學會指出,氣管插管是屬於侵入性醫療處置,尤其當需插管治療的病患病況不穩定時就得緊急處置,這時恐使醫護人員暴露在被感染的高風險,為了降低氣管插管時病毒散佈的風險,特地邀集專家學者,研擬最適切的插管流程建議,提供給醫療團隊作為治療時的依循。

醫護人員執行插管前 做好個人防護是關鍵

尤其面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患者需做呼吸道處置與插管時,醫護人員應確保做好個人防護,包括穿著拋棄式防水性連身型防護衣、雙層手套、 N95等級(含)以上之口罩或電動送風呼吸防護具、拋棄式防護面罩等,並檢查標準生理監視器、靜脈注射、插管儀器、藥品、呼吸器等用具,且也因盡量避免清醒的光纖插管,否則霧化的局部麻醉藥恐將病毒噴成氣體。

若屬於困難插管 可考慮緊急頸前氣道

插管時應盡量處於負壓環境中,並使用快速誘導插管,這時得確保熟練的助手能夠執行環狀軟骨壓迫,且在插管前才可以拿掉NRM或其他呼吸治療裝置,並於插管時使用單拋式影像式喉頭鏡,不僅能離患者口鼻較遠,也能加強視野; 台灣麻醉醫學會強調,若插管不成功,可考慮經口置入Supraglottic Airway,但若仍困難插管,則可提前考慮緊急頸前氣道(eFONA)。

取下防護裝備未洗手 應避免觸碰自身

此外,所有氣道設備必須用雙拉鍊塑料袋密封,以便去污及消毒,且只要離開負壓病房,除了助理應依各醫院規定進行設備消毒,取下防護裝備後,也應避免在洗手前觸碰頭髮、臉、及眼睛等部位,以免造成感染;台灣麻醉醫學會強調,透過專家會議擬定出的建議及準則,可望能提供各科醫師在必要情況下能遵循,幫助降低插管感染風險。

【延伸閱讀】

胰臟癌治療現生機 二線藥物盡力延長存活期

糖尿病患者當心! 罹「新冠肺炎」死亡率高八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38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好不容易有了愛的結晶,許多父母都會盡最大努力來確保胎兒健康,除了一般產檢之外,還可抽血、採集尿液來作產前疾病檢驗,而現代人普遍晚婚,34歲之後的高齡產婦越來越多,胎兒異常的風險增加,衛福部建議進行羊膜穿刺,檢視染色體是否有異常。過去羊膜穿刺所能檢測出的異常有限,近十年內...

閱讀詳情 »

61歲的王先生罹患淋巴癌,卻堅持不願就醫接受治療,家屬無奈只得配合他在家中照顧,但身體狀況漸漸惡化,身上有多處壓瘡,瘦成皮包骨,家人無力照顧也十分疲憊,最後只得送往臺中醫院急診室。臺中醫院血液腫瘤科林俊良主任發現,病患肺部、腹部皆有大量積水,白蛋白低下,嚴重營養不良,經詢問才知道他因害怕疼痛不敢就醫...

閱讀詳情 »

糖尿病雖然不是絕症,但是,併發多種慢性疾病卻猝不及防!糖尿病是台灣的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平均每55分鐘就奪走一條人命!尤其幾乎佔糖尿病患者9成的第二型糖尿病人數,持續快速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令人人擔心提早產生併發症。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美國《時代》(TIME)報導,美國醫學協會(A...

閱讀詳情 »

最近天氣冷,大家都不愛出門,窩在辦公室或家裡,變成久坐一族,長時間變成「弱肌族」而不自知!肌力不足後遺症真不少,除了容易跌倒、骨折、腰痠背痛之外,甚至也會傷腦,原來都是肌肉量少惹禍!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將來教大家養「肌」健康操,不但防肌少症、避免骨質疏鬆抗跌倒,還能防老又護腦!(影音/攝影江旻駿) 肌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