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沒確診但覺得身體「怪怪的」?防疫降級「焦慮感」卻升級?當心是「疫情後恐慌症」不請自來!

沒確診但覺得身體「怪怪的」?防疫降級「焦慮感」卻升級?當心是「疫情後恐慌症」不請自來!

 


沒確診但覺得身體「怪怪的」?防疫降級「焦慮感」卻升級?當心是「疫情後恐慌症」不請自來!

身體多處不適卻毫無症狀  恐慌症成為「疫」外訪客

「最近喉嚨常常不舒服還會覺得喘,該不會是確診了?」、「我都沒有出門,可是常常胸悶要大口呼吸,是不是該去快篩?」雖然疫情逐漸趨緩,但仍是許多民眾的對話開場白,經常覺得自己「怪怪的」,可是就醫後醫生都說一切正常,那這些不適感都是從何而來呢?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陳奕安表示,許多民眾因長時間待在家中無法外出,且大量接收有關疫情的負面新聞,導致長期處在封閉空間和緊繃的情緒裡,內外夾攻下漸漸產生頭暈胸悶、過度換氣的情況,就醫後才發覺恐慌症已經悄悄找上門。

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常見病徵如,突然發生的心悸、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胸悶、頭暈、感覺異常…等等,發作時病人常常感覺極不舒服、彷彿快死掉,很多人會因此至醫院求診,但反覆就醫檢查卻又找不到身體有何異狀,造成心理更大的壓力,對於病人來說是極大的痛苦。所幸恐慌症並非無藥可治,不論是透過藥物還是認知行為治療,只要配合療程與定期追蹤,病情都能日見好轉。

日前,黃小姐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各種不特定身體不適,隨著身上的不舒服越來越嚴重,謹慎的她立即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經醫生分析報告後確定和疫苗副作用無關,檢查也並無異常,不過本身就有焦慮症病史的她,內心並未感到緩解,還是覺得身體百般不適。上述情形陳醫師表示,原先就有焦慮相關病史的人,在防疫期間過得相當忐忑,承受巨大的壓力,所以在施打疫苗後處於緊張時,對於身體症狀的敏感度會更高,也更容易出現焦慮症狀,這是在疫情中時常發生的。


沒確診但覺得身體「怪怪的」?防疫降級「焦慮感」卻升級?當心是「疫情後恐慌症」不請自來!

後疫情時代容易過度焦慮  醫師授「3妙招」減輕心理負擔

陳醫師也提到前些日子疫情嚴峻,許多民眾對於踏進醫療院所心生迴避,而延遲回診的時間,這也造成中斷用藥使病情無法有效控制,陳醫師說,若身體發出警訊甚至影響生活作息時,應及早回診穩定病情,才是與疾病和平共存的方式。

防疫新生活已是常態,心理狀況的產生無孔不入,為此陳醫師提供民眾三項生活小秒招,有助於民眾撐過這段非常時期:

第一:在家不妨做些有氧運動、規律作息,除了調節情緒,也可以幫助夜晚睡眠。

第二:避免收看疫情新聞過久,一天可分配30分鐘更新資訊就好,同時要多留意消息來源正確性

 

第三:善用心理諮商的管道,民眾若有心理衛生相關的疑慮,可多多諮詢減輕心理的負擔。

相關推薦

國內大規模施打疫苗,然而傳出有部分縣市疫苗不夠緊急暫停國、高中老師疫苗施打,外界擔心恐影響9月份開學。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8)日澄清,原先規劃就是昨日到貨的AZ疫苗供老師及補教業施打,且8月4日會再配疫苗。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媒體詢問,部分縣市傳出停打國高中老師疫苗,疑似是因為疫苗不夠,...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20例COVID-19確診病例,分別為18例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個案分佈以新北市8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6例、桃園市3例、高雄市1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8例本土病例(其中12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4例男性、...

閱讀詳情 »

【記者 王一軒/竹市 報導】新竹臺大分院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疫苗施打政策,於新竹縣市三個院區同步執行Covid-19疫苗施打業務,截至7月23日已完成1萬1150劑疫苗,以建構「群體免疫」防護網。 新竹臺大分院余忠仁院長表示,新竹臺大分院自取得配發之Covid-19疫苗以來,同步於新...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公布,「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自昨日14時起開放意願登記,此次開放意願登記開放第一劑接種莫德納(Moderna)COVID-19疫苗者登記第二劑,第一到三類對象及孕婦須間隔28天、其他類第一劑接種須間隔10-12週,才符合第二劑預約接種資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