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 關鍵基因找到了!

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 關鍵基因找到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出現曙光!中研院發現,第三號誘餌受體「DcR3」,是促進子宮內膜細胞增強黏附力的關鍵因子,進而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症,成果已發表於病理學權威期刊《病理學雜誌》。

「DcR3」發炎因子 促使子宮內膜異位症惡化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帶領研究團隊,在基因轉殖小鼠的實驗發現,第三號誘餌受體「DcR3」發炎因子,會增加細胞黏附分子,以及歸巢細胞黏附分子「HCAM」,讓子宮內膜細胞的黏附力大增,促使子宮內膜異位症惡化。

謝世良研究員指出,醫學上認為,隨著月經週期剝落的子宮內膜細胞,逆流進入骨盆腔,引發連串的發炎反應,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的機轉。最新研究證實,「DcR3」除會促使癌細胞生長外,更是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推手。

目前治療方式 副作用大

目前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只能藉由非類固醇類止痛藥、黃體素、雄性素、性腺激素釋放素抑制劑,或是手術,但卻會引發無月經、熱潮紅、水腫、甚至導致無法懷孕等副作用,往往造成病人的困擾。

開發新藥 根本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

謝世良研究員強調,子宮內膜異位常會誘發發炎反應,造成骨盆腔沾黏,導致慢性骨盆腔疼痛,更會破壞卵巢及輸卵管功能,造成不孕;若能將產生「DcR3」發炎因子的基因剃除,則沾黏的狀況不再、細胞也不會增生,未來有機會透過開發新藥,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症進行根本且無副作用的治療。

「DcR3」發炎因子 扮演人體多重角色

另外,研究團隊也發現,「DcR3」發炎因子在人體內扮演多重的角色,包括幫助脊椎神經修復,以及改善阿茲海默小鼠;並在臨床資料中發現,「DcR3」會表現於不同癌症病人的血清及病理組織中,且會隨著病情惡化而上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569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因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國健署及相關醫學會、醫師都開始提倡應重視肌少症,肌少症是最近幾年在全球興起的文明病,而在台灣又屬中高齡族群的比例最高,此外,肌少症的年齡層也逐漸下降,許多沒有運動習慣、追求紙片人身材的年輕人也開始出現肌少症的症狀。肌肉量少、肌力弱、體能差 也都算肌...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醫院群聚再擴大,今(1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桃園某醫院1名醫師確診(第856例),在1月10日曾經與第838例個案(首名確診醫師)在病房接觸,群聚事件發生後匡列接觸者,第1次採檢陰性,當第852例(護理師)確診後,再度匡列採檢確診,第856例目前接觸者與社區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特別報導】桃園某醫院群聚不斷擴大,第838例(首例醫師)確診前仍在社區活動,傳染給女友護理師(第839例),在醫院值班時接觸同病房護理師(第852例),雖然首驗陰性,但接觸者身體有異狀未先主動通報醫院,到社區診所就醫,同時第856例(會診醫師)有妥善保護仍確診,指揮中心坦承都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7)日除再增1名本土個案外,也新增3名境外移入新冠患者,都來自於印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全台累計855名新冠患者,分別為756例境外移入,6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及1例不明。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853例與第854例都是印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