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三線原則控制症狀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三線原則控制症狀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皮膚癢癢抓抓、抓抓癢癢、愈抓愈癢、愈癢愈抓,甚至癢到睡不著,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這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寫照。據統計,國內有超過200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中孩童及青少年占多數。為此,台灣皮膚科醫學會邀集全國皮膚科專家,共同制訂《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和衛教手冊,發表三線治療原則,幫助患者控制症狀。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異位性皮膚炎共識制定召集人朱家瑜表示,發癢、搔抓、濕疹是異位性皮膚炎典型症狀,皮膚一旦出現濕疹,便會引起更厲害的搔癢,並伴隨嚴重的皮膚發紅情形,而且會形成惡性循環。

朱家瑜指出,根據目前皮膚醫學界的共識,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三線治療原則,第一線治療原則是使用保濕劑,改善皮膚障壁功能,局部間歇性塗抹類固醇藥膏,以及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達到止癢的目的;第二線治療,採取局部塗抹Calcineurin抑制劑藥膏,及短暫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治療;第三線治療則使用口服或注射免疫調節劑治療,以及抗菌劑。

朱家瑜提醒患者,接受專業治療,能有效減輕異位性皮膚炎產生的皮膚困擾,且治療原則會隨著醫學進展及新藥物發明而不斷修正,不要病急亂用偏方。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663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一個人選擇的活動若遭受到限制,像是社交孤立或封鎖期間,很可能就會因自然的情緒調節遭損害造成憂鬱現象!根據《JAMA精神病學期刊》一份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當下的感受與接下來要選擇的活動有密切的關連,會影響到情緒的體內平衡,其中若為憂鬱症患者,恐使症狀更為嚴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位年約90歲的女性,一個月前跌倒造成背痛,無法站立,只能臥床照顧。電腦斷層檢查顯示,第11胸壓迫性骨折後沒有癒合(椎體內有空洞),病人接受椎體成形術後,可見空洞已經被骨水泥填滿,在術後當天即可下床活動及返家。 6萬人因骨疏造成骨折 長期臥床易嚴重併發症 隨著人口結構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75歲林姓男患者,罹患高血壓與糖尿病多年,兩年前左腳因為小傷口沒有積極就醫治療而嚴重到左腳膝下截肢,最近右腳第二趾也出現了潰瘍,立即有警覺到醫院就醫,經利用複合式手術室進行血管攝影檢查,確認右腳膝蓋以下的三條動脈阻塞了兩條,同時進行血管內氣球擴張手術,將阻塞的血管撐開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換水大腸鏡能減少檢查時的疼痛、提升大腸腺瘤發現率外,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謝毓錫醫師研究證實,患者在檢查中可自行選擇是否麻醉的情況下,有93%可不用麻醉即完成換水大腸鏡檢查,較傳統充氣法大腸鏡的76%高出17%,與常規麻醉相比更能減少併發症、恢復時間與人力需求,這項研究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