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注意!「8種食物」是醫生最怕的腸胃殺手!尤其最後一項90%人天天吃!

我們常把胃當作酒囊飯袋,想著法子讓它多裝些好酒好菜,卻很少關心它是否消受得了。
 
其實,胃對食物很挑剔,生、冷、硬、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都會干擾它,帶來胃酸、胃脹、噯氣等症狀,長此以往,可能患上胃潰瘍、淺表性胃炎等胃病。《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提醒你,有8個傷胃的“危險分子”,離它們越遠越好。

 
1 冷飲
 
注意!「8種食物」是醫生最怕的腸胃殺手!尤其最後一項90 人天天吃!
 
天氣炎熱時,吃根雪糕或喝瓶冷飲,整個人都精神起來了。但冷飲、冰棍及涼的飯菜會讓胃內溫度降低。而很多消化酶的正常工作需要適宜的溫度,這就會影響胃酸分泌和消化酶的作用。
 
建議天氣熱的時候最好喝涼白開;冷飲放在兩餐之間喝;冰棍一次只吃一根,而且要慢點吃;盡量少吃壽司等涼的食物。


 
2 醃菜
很多人愛吃酸菜、鹹菜、鹹肉等醃製食品。不合格的醃菜中含有大量亞硝酸鹽,在胃內適宜酸度或細菌的作用下,能合成亞硝胺類化合物,有致癌作用。所以醃菜雖好吃,但不要頓頓吃,還是要以新鮮食材為主。


3煙熏和油炸食物
臘腸、臘肉等煙熏食物含鹽量高,會損害胃黏膜,其中還有大量致癌物,如苯並芘和環芳烴。油炸、燒烤食物中也含有此類致癌物,都應該少吃。 建議吃熏制食品時先用水泡一下;吃臘腸、臘肉要配上蔬菜,如西蘭花、油麥菜等,其中的維生素C可有效阻斷亞硝酸鹽形成致癌物。食用油炸和燒烤食品每週不要超過一次。

 
4 酒精
酗酒除了傷肝,也會傷胃。臨床觀察發現,1/3~1/2的胃癌患者有長期飲酒史,尤其以喝白酒為主,有些人持續喝了二十多年。
 
酒精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黏膜被長期反复刺激,不斷經歷損傷、修復、再損傷的過程,就會導致慢性炎症,最終為腫瘤發生埋下禍根。
 
因此,如果不得不喝一點,盡量喝酒精含量低的酒,烈性酒能不碰最好別碰;喝酒時,不妨配些小菜,如肉皮凍等,這類食物膠原蛋白含量高,會在胃中形成一層保護膜,可減緩酒精傷害。


5 寒涼的果蔬
 
 
天氣漸熱,吃塊西瓜固然神清氣爽,但胃卻有些受不了。這些寒涼的果蔬會讓胃受到刺激,導致消化能力下降。
 
 
所以,如果平時就經常胃脹、胃痛,最好少吃寒涼的水果或涼菜,可以在飯後吃,從而減少刺激。


6 生冷的海鮮
 
海鮮性寒,原本就會加重胃的負擔。如果吃得過多,尤其是吃未經加熱的生魚片、生蠔等,蛋白質就更不易消化了,容易導致胃功能下降。
 
 
建議吃海鮮時佐以薑汁等調料,中和海鮮的寒涼,並且少吃生的海鮮。


 

甜膩多脂的食物

注意!「8種食物」是醫生最怕的腸胃殺手!尤其最後一項90 人天天吃!

有的人一頓飯能吃下一個肘子、一整個小蛋糕,而這些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吃多了,會加重胃的負擔,導致厭食、腹瀉、腸胃功能紊亂等胃部症狀。

因此,吃甜食、肉類等要適度。

 

8 辛辣刺激的食物

注意!「8種食物」是醫生最怕的腸胃殺手!尤其最後一項90 人天天吃!

辣椒是很多人離不開的調味品,對健康也有諸多益處。
 
但辣椒素會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刺激黏膜充血水腫,加速腸胃蠕動,引起腹瀉、腹痛等症狀,對消化功能也會有影響。特別是患慢性胃炎、胃潰瘍的人更不能經常吃辣。
 
不過,吃辣地區的人從小就保持這樣的飲食習慣,如果胃部沒有不適,沒必要改變飲食習慣。吃不慣辣又想吃辣的人不妨要一小碟醋蘸著吃,能減輕對胃的刺激。
 
 
 

相關推薦

今天台灣新增13例COVID-19本土病例,隨著民眾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節奏,外界不免擔心疫情是否將再度失控。臉書醫護粉專「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發文呼籲「大家一定要提高警覺」,週末出遊的人潮真的太多了,看得出來很多人都鬆懈了。下方網友留言也說,「不要等到出事後,才又來怪政府,真的別當巨嬰...

閱讀詳情 »

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的境外移入個案中,含一名國籍航空機師案16066,其已完整接種2劑疫苗,但仍突破性感染確診COVID-19。今傳出,指揮中心為阻絕Delta變異株,有意再讓機組員檢疫變嚴。指揮官陳時中今指出,該機師26名接觸者已採檢21人,有19人結果出爐為陰性、2人檢驗中、5人待採檢。他並表示,...

閱讀詳情 »

台灣連日的本土確診「加零」破功,今新增13例,其中新北市占11例;台北市占2例,另外有境外10例。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強調,基因定序的公布時間只是在週五統一公布,但只要是結果出爐就都會馬上通知各縣市衛生局及醫療院所,而目前對於境外移入個案都是以Delta變異株的方式收治隔離。羅一鈞強...

閱讀詳情 »

有外媒報導指出,在預防住院和死亡方面,AZ疫苗相較輝瑞/BNT最有效,中國國藥疫苗則是最差。對此,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整體來說AZ、莫德納、輝瑞/BNT等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死亡上,都有很好的保護效力」。《華爾街日報》報導,據中東國家巴林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所做的研究,發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