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注意!不是所有的蔬果都能生吃,食用素食黃金法則!你一定要知道!

注意!不是所有的蔬果都能生吃,食用素食黃金法則!你一定要知道!

食用素食黃金法則

       1、不要以為所有的蔬果,都是可以生吃的

  要沖洗乾淨,以防生蟲和農藥。澱粉質,如馬鈴薯生吃,則不易消化。

      2、不要把有效的部份,也捨棄不食

盡可能地,能想辦法,吃蔬果的全部,除非是難以消化,或有毒害的。據說蘿蔔的葉子,含鈣比根多四倍,其他維他命含量都是比根多。不妨用油炒豆腐吃吃看。馬鈴署的礦物質存在皮里比根多四倍。芹菜,我們常把葉子去掉,如能利用是很有營養的。吃胡蘿蔔,是以維他命A為主,但皮里卻含有根內的二十五倍。其葉子用油炸一下,伴調味食品,爽口無比。

  3、不要長期單吃一、二種蔬果

因為每種蔬果,有每種風味和不同的營養,如果能交替著來吃,則比較容易獲得平衡的營養素,也較有新鮮感。

      4、不要待蔬果失去了原有的風味才來吃

所以水果應保持它的新鮮度,也就是保持了營養分。

  5、素食者應保證蛋白質足夠

  素 食蛋白質是否足夠?植物性蛋白質提供的品質如何?黃豆製品是國人素食最重要的來源之一,黃豆可製成豆腐、豆干、豆皮、豆汁、豆腐乳、豆豉及豆漿等,通常黃豆所含的甲硫胺酸不足,但如果吃足夠的黃豆食品,則蛋白質總量多,甲硫胺酸的攝取量也會超過個體的需要量。另一方面,黃豆蛋白質含有大量的離胺酸,也可補充一般穀類(米、麵粉、玉米)蛋白質中所缺乏的離胺酸。米、麥、麵粉、玉米等缺少離胺酸(LYS),豆類食品則主要缺少甲硫胺酸(MET),如果兩者一起食用就可補充所缺少的氨基酸而提高其營養價值。可以吃一些傳統中國食物,如八寶粥,綠豆飯等。

事實上,素食者不管是否小心利用蛋白質的相輔作用,結果通常都會達到各種食物蛋白質的互補作用。當我們吃米與豆類、豆漿與燒餅油條及其他很多餐食,即在不知不覺中自動地符合了蛋白質的相符功能而形成完全蛋白質。牛奶、乳酪及所含的蛋白質是高品質的蛋白質來源。


  6、要適當補充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是只存在於動物性食品,而不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的維生素,所以對於只吃植物性食品的全素者,是否維生素B12會缺乏?成為大家探討的問題。維生素B12缺乏,患者的紅血球會發生變化,例如血球變大,血色素減少,血球數目減少,會造成惡性貧血。所以學者們關心全素者是否需要補充維生素B12?素食者較易有B12缺乏的現象,造成紅血球及血紅素低下的現象。因此要考慮以口服(如酵母菌)或註射方式補充之。對於一個實行奶素的人而言,是不會缺乏維生素B12的。因為B12在牛奶含量是足夠的。植物性食品中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海草類的食物如紫菜、昆布等中。倘若飲食中沒有維生素B12,靠腸肝循環,可以維持二十年不患維生素B12缺乏症。但若吸引不良,大約三年就會有缺乏症。所以全素時間越長,越有罹患維生素B12不足之慮,應補充維生素B12。

99營養師溫馨提醒有些蔬果並不適合生食,比如豆類和鮮黃話菜,其本身含有的成分不經過高溫烹炒,會引起身體不適的症狀。

 

歡迎分享~~~~~~~~~~~~~~

 

其他閱讀:

重要!六種水果不能空腹吃!

空腹吃它等於『服毒』!(快快分享出去)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57374

相關推薦

若想變健康,就從調味料開始改變 現在到餐廳用餐幾乎都會加點飲料吧。在《食品的結構》(寶島社)一書中,曾經提到飲料吧所提供的咖啡,其實都使用添加物(磷酸鹽)萃取出三倍的分量,接著再用咖啡香料補足過度萃取後而流失的咖啡香氣。 該書也提到,將食品添加物中的磷酸鹽(增量劑)加入咖啡粉之後,就可利用萃取增量作...

閱讀詳情 »

近日,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段萍說,她所收治的年齡最小的癌症患者僅有5歲,足以證明癌症的發病時間有年輕化的趨勢。女童的母親說沒有患肝癌的家族史,孩子平時身體也很好,只是從小就愛吃方便麵、火腿腸,也喜歡喝可樂,平常愛吃零食。「在我們醫院住了半年,可惜最後還是沒有救治過來。」段萍說, 小女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64歲的婦女,2年前曾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去年7月,來台探親,身為女兒的婦產科醫師,再次為母親安排子宮頸抹片檢查,竟發現已罹患子宮頸癌第二期,必須接受為期3個月的化療、電療,所幸病情獲得控制,目前持續追蹤。「我感到非常內疚。」開業婦產科醫師張建玫說,自己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你以為老人就不會蛀牙嗎?在美國,有一名87歲的老婦人,在檢查牙齒時發現竟然有一顆牙齒蛀掉了,許多人都跟這名婦人一樣,以為「蛀牙」是而兒童的專利,老人怎麼可能會蛀牙。收治病例的美國哈佛大學牙醫學博士陳俊龍說,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指出,年齡在65到74歲之間的美國老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