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減肥忌吃碳水化合物?營養師:吃對方法 反而提高效果

減肥忌吃碳水化合物?營養師:吃對方法 反而提高效果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碳水化合物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許多民眾怕胖,心中不免揚起一些疑惑:「真的不能吃碳水嗎?要吃多少碳水才剛好?吃了碳水就會胖嗎?」擁有營養師資格的肌力與體能教練吳皓宇表示,看完這篇文章,跟著我們更了解碳水並且打破對它的迷思吧。

碳水化合物 運動關鍵營養成分

吳皓宇表示,近期在網路上、電視上各種媒體都可以看到增肌減脂的標語,也有許多健身房設立瘦身減脂班,吸引許多想要瘦身、讓體態變得更好,或是想讓自己身體更健康的人們。也可以看到網路上充斥著各種減脂方法,包括間歇性斷食、低醣高蛋白飲食、限制熱量飲食、生酮飲食等。

而大家在執行這些飲食中,總是會把碳水化合物妖魔化,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害怕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導致自己發胖,但碳水化合物真的對身體這麼不好嗎?吳皓宇表示,其實並沒有。反而對於運動愛好者以及喜歡健身的健人來說,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可不亞於蛋白質。

碳水化合物攝取量 每天多少才剛好?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107年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人每日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醣類)應占總攝取熱量的50至60%,其餘的蛋白質10至20%、脂質20至30%。

吳皓宇表示,每1公克碳水化合物的熱量約4大卡。若以成年女性每日至少需攝取1500大卡來算,每天應攝取碳水化合物為750至900大卡,相當於187.5至225公克。一碗白飯約有60g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說一天至少需要吃到三碗的飯。當然並不是說只能吃飯,也可以從其他的五穀雜糧類的食材,例如:吐司、麵、地瓜、馬鈴薯、芋頭等等中攝取。

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對於訓練的影響

吳皓宇表示,平時我們攝取的碳水化合物,經由消化吸收作用之後,大多會以肝醣的形式儲存在我們的肝臟及肌肉之中,當我們在運動之中,能夠快速的供給能量。因此肌肉肝醣儲存量的多寡,更是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運動表現。平時若是使用低碳水飲食,在訓練前之前也沒有補充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會導致肌肉肝醣儲存量不足,因而使自己無法達到平時的訓練強度。若是對於有競技比賽的選手,比賽開始時肌肉肝醣若是處於低儲存量,會危及在比賽末段關鍵決勝點的表現。

對於平時有運動習慣或是運動員來說,碳水化合物應該要怎麼吃呢?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有建議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依照下方表格去計算應該吃的碳水化合物的量。

減肥忌吃碳水化合物?營養師:吃對方法 反而提高效果

▲資料來自:ACSM and DC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Nutrition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2016

如何選擇碳水化合物呢?

吳皓宇表示,碳水化合物的問題不在於「能不能吃」,而是「如何吃」。除了要注意一開始提到的「量」之外,再來就是挑吃優質、未精緻的碳水化合物食物。

碳水化合物大致可分為「糖」和「澱粉」2類。吳皓宇表示,含糖的食物很多,像是加工精緻過的糖果、零食,到水果、蔬菜和牛奶等天然食物都含有糖,民眾要選擇的是天然食物,而非加工過的精緻糖。

吳皓宇表示,澱粉的部分可以選擇含膳食纖維較多的全穀類,像是地瓜、馬鈴薯、南瓜、糙米等等。保留較多纖維的碳水化合物,除了可以滿足人體對於碳水化合物的基本需求之外,豐富的纖維還能夠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幫助減重、促進腸道健康、預防大腸癌、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

註:若有特殊疾病的飲食問題,可以詢問醫師、營養師,切記勿隨意仿造網路飲食法。若有飲食相關問題,可以找「國家高考認證」的營養師。

文章來源:你錯怪碳水化合物了?!

【延伸閱讀】

腸癌8成與飲食有關! 營養師公開「防癌6大類食物清單」

老是吃外送不營養? 營養師提供聰明挑選撇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1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近日全台遇強烈寒流侵襲,夜晚低溫下探不到10度,連白天都要包緊緊、戴暖暖包才能出門上班,但有許多民眾平常在辦公室裡久坐,遇到天冷降溫更不想動,腳怕冷連穿襪子也暖不起來,怎麼做才能讓身體暖呼呼呢? 按摩足部3穴位,中醫:可搭配熱敷、泡腳中醫師王心眉在臉書專頁表示,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8歲黃小姐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覺得右腋下腫腫卡卡的,再仔細一摸,不只是腋下的淋巴結腫大,連右乳也有腫塊的感覺,她想起疫苗可能產生血栓的副作用,於是就醫檢查,沒想到不是打疫苗引起血栓或淋巴結腫大,竟然是乳癌,一方面覺得很難過,一方面也慶幸自己打疫苗,陰錯陽差發現了乳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甲狀腺結節非常常見,50歲以上民眾逾半數有甲狀腺結節現象,而近年來出現的甲狀腺射頻消融術,以微創方式消融結節,不需全身麻醉同時也能改善過去手術可能遺留下來的後遺症。但你知道嗎?新研究結果顯示,甲狀腺射頻消融術不只可以用在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患者也有機會可以受惠!且能協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生殖技術越來越進步,「凍卵」蔚為風氣,不管目前有沒有想生小孩,這都成為一個「生育保險」的選項。周宗翰中醫師解釋卵子數量先天已注定!數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減少,所以為了將來孕育生命的需求,保存品質優良的卵子反倒是重要課題,30~35 歲,短期內沒有生育計劃者,就可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