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溫度驟降冒出「7大症狀」恐要命! 量血壓每次得量兩遍否則不準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溫度驟降,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正是心血管疾病發作要命的高峰,量血壓是自保之道,但你知道怎麼量血壓才正確、才準確嗎?國健署提醒,居家血壓量測要照著「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才可以清楚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而若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徵兆,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

容易被高血壓找上門的人,其實成因眾多,一般而言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的運動等。

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時序進入冬季,天氣多變化,低溫與溫度驟降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尤其,血壓升高時,多數人自己認為沒有明顯不舒服症狀,唯有透過「定期量血壓」清楚掌握血壓狀況,才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高憲立強調,血壓不是固定的數值,會隨著時間、情緒、季節有些許變化,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而且高血壓可能造成很多後遺症,會影響到腦部、心臟、腎臟和眼睛等。

高憲立警告,很多人到醫院看病時才順便量血壓,這只能表示當時的血壓,並不是長期的血壓狀況,而且民眾到了醫院通常比較緊張,血壓會升高,恐怕不準確!台灣高血壓學會持續推廣居家血壓量測及「722」原則,就是為了要讓更多民眾注意到自己的血壓,正確測得血壓。

國健署提醒,若有高血壓家族史,又屬肥胖體型,建議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習慣,更要從年輕時開始調整健康的生活型態,如採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才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另外,對於罹患慢性疾病患者及長者,血壓控制更為重要,除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外,更需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而因應溫差變化大的天氣,提醒心血管高風險族群及長者,外出要穿戴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等,務必做好禦寒保暖的工作,防止因溫度差異太大或低溫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儘速撥打119就醫。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素獅子頭竟「裝蒜」! 北市抽驗素食產品不合格最高可罰400萬

長期鼻塞不當一回事 眼睛發痛「滿滿膿」引爆要命蜂窩性組織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照/疾管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國新興病毒爆不完!就在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之際,國際間最新消息,科學家又在中國發現豬隻帶原新品種流感病毒,且目前已有「豬傳人」案例。疾管署今(30)日也掌握到相關訊息,亦擔憂雖然目前沒有直接的「豬傳人」證據,但相關研究示警若病毒株未來具有廣泛人...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COVID-19使許多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更能突顯出人情的溫暖。德州奧斯汀一位育有兩個孩子的母親特別將當地社區的媽媽們團結起來,為那些在兒科加護病房(NICU)以及其他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幫助。 Kara Michael是德州奧斯汀的職業治療師,...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脖子凸一塊,竟是癌上身!今年73歲的林先生,約1個月前注意到頸部皮膚凸起了一個腫塊,儘管壓起來不痛,卻快速變大,2周內就長到2倍大,已經有1.5公分大小,周邊還發紅發癢,就醫檢查發現腫塊表皮有角質層增生,經切除後病理化驗證實為惡性...

閱讀詳情 »

你知道嗎?剛出生的嬰兒只看得到黑、白、灰!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新生兒的視力其實並不好,不僅只有黑白世界,還是個大近視,但這樣的情況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慢慢成熟,約3個月大時就能看到紅、黃、藍、綠等顏色、6個月大視野影像才會慢慢變得比較清楚!  喜迎新生兒,想要湊到寶寶面前告訴他這是媽媽、這是爸爸,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