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漏斗胸影響身心恐慌 微創矯正不藥而癒

  1名50歲男性,年輕時得知自己患有漏斗胸,但由於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未曾就醫。在接受手術治療數個月前男子開始感覺心悸、頻頻喘不過氣,因身體相當不適而焦慮憂鬱且嚴重失眠,看身心科服用許多藥物也無法改善,後來在家人鼓勵下,接受漏斗胸微創矯正手術治療,手術3個月後呼吸順暢了,恐慌症狀也不藥而癒。

  台北慈濟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表示,漏斗胸屬於最常見的胸廓畸形,主要是因為前胸壁的肋軟骨生長太快造成擠壓效應,導致前胸骨向內凹陷可能因此壓迫心肺。根據國際統計資料平均每3、4百名新生兒當中,就有1名罹患漏斗胸。台灣每年約20萬名新生兒,估計會有5、6百名漏斗胸患者。

  漏斗胸患者通常在幼年時不一定看得出來,到青春期長高時則有可能會越來越明顯,早期認為只要發現漏斗胸越早開刀越好矯正,尤其傳統手術工程大,擔心對學齡兒童產生心理陰影,多建議就學前開刀。

  不過,傳統手術治療漏斗胸傷口大、手術時間久、復原期長,在外觀上會有所改善,但因為剪斷肋骨導致骨骼缺損,在心肺功能改善上可能有限,如果在小時候就先動手術,因無法預測日後胸壁發育情況,有些患者到青春發育期有復發的可能性。

  有別於傳統手術會在前胸留下大傷口,新式微創納氏手術,主要是從胸腔兩側開個3公分左右的傷口,將矯正板置入胸腔內來矯正凹陷的胸壁,是以重新塑型取代打斷骨頭的概念,以維持胸壁完整性。程建博醫師指出,手術矯正後3年左右,可評估將矯正板取出。至於有關手術矯正的時機,若年紀較小,建議除非胸部明顯凹陷、影響到心肺功能,需提早手術矯正;若輕度凹陷不影響心肺功能者,建議可持續觀察到12歲到18歲,再評估是否接受手術矯正。

  程建博醫師提醒,疼痛及矯正板移位是納氏手術後要留意的問題,疼痛問題可用藥物緩解,剛手術完使用劑量較高,出院返家則改用口服;至於矯正板移位最常發生在術後1個月左右,移位機會一般在3%左右,因此建議術後2個月內,病人應避免任何可能牽動矯正板的動作、注意上半身的姿勢、避免提重物及激烈運動等。

  病人術後飲食方面照平常原樣即可,但要避免服用活血補藥,傷口部分2周內不要碰水或使用防水貼布,早上從床上起身應有旁人協助,或使用電動床輔助,避免牽動矯正板造成疼痛不適。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華女足前往疫情嚴重的印度參加亞洲盃,儘管全程高規格防疫,仍有8名的球員與隊職員確診,2名隊職員雖已痊癒轉陰,還有6名球員的PCR檢測呈現陽性反應,今(8)日搭乘華航包機,從印度孟買直接回台灣,預計傍晚5點返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透露從安排機上座位開始...

閱讀詳情 »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譯 資料來源/美國癌症研究組織(AICR)癌症一直為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之首,而癌症的發生很有可能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聯。那麼要怎麼從日常飲食改善呢?不妨參考,美國癌症權威【美國癌症研究組織】列出26種抗癌食物吧!26種抗癌食物(蘋果、蘆筍、藍莓、綠花椰菜、...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26例COVID-19本土個案。其中22人都是先前桃園、台北群聚案件的相關居家隔離者在解隔離期滿或隔離期間採檢陰轉陽,但最引發關注的是新北市突然冒出一起一家四口的不明感染,包括爸媽以及一對姐妹花全確診,因為妹妹出現感冒等症狀快...

閱讀詳情 »

▲食藥署長吳秀梅強調福島食品解禁之後,邊境會持續嚴格把關。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結束長達11年的禁令,行政院今(8)日上午正式宣布解禁日本福島周邊食品,恢復可以輸入台灣,政院記者會一結束,食藥署隨即對外正式預告「停止輸入查驗之日本食品品項別及其生產製造地區」草案,及預告「輸入日本特定食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