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為了避免心肌梗塞或猝死, 應了解「這個檢查」!

為了避免心肌梗塞或猝死, 應了解「這個檢查」!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血管疾病或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在先進國家排名第一。在台灣,2020年心臟疾病死亡人數為20,457,比前一年增加3.0%。一旦發生阻塞性CAD或心肌缺血或梗塞,將接續負擔龐大醫療費用,因此CAD早期偵測、預防和治療為現今各國重要課題。

每日心跳超過10萬次 關鍵的「冠狀動脈」負責供心臟能量

為了避免心肌梗塞或猝死, 應了解「這個檢查」!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顧問、前任亞洲心臟血管影像醫學會理事長、長庚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林口長庚醫院影像診療科部教授級顧問主治醫師萬永亮表示,心臟每天24小時需不眠不休地工作以供應全身充分的血液、養分和氧氣,一般成年人,每分鐘心跳次數約70,而每跳動一次約輸出70毫升血液,每天心跳次數約計為100,800次,因此心臟每天需輸出7,056公升血液,而心臟所需的氧氣和養分的血液是經由「冠狀動脈」供應,分為右冠狀動脈(RCA)和左主冠狀動脈(LM),LM再分為左前降動脈(LAD)和左迴旋動脈(LCX)。

CAD為猝死最常見原因 佔心臟病八成

CAD是因心血管會隨年齡老化和一些危險因子,使冠狀動脈內壁脂肪沈積形成粥狀硬化、血管徑逐漸狹窄,導致供應心臟的血液、養分和氧氣不足造成心肌缺血或梗塞,冠狀動脈直徑狹窄超過50%時,即可稱為阻塞性CAD。萬永亮說明,CAD患者可能因運動或其他因素使心臟負擔加重時,會產生胸痛、胸悶、心絞痛,呼吸急促或冒冷汗,疼痛有時會反射至頸部、左手臂或背部。CAD為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見原因,佔所有心臟病例的 80%。臨床上三分之一因CAD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在就醫之前即會過世。

CAD危險因子和早期檢查的重要性

危險因子除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抽菸和家族史外,還包括高齡、代謝症候群、血清CRP、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等等。除此之外,其中還有15-20%發生心肌梗塞或心血管事件的CAD患者平時卻沒有上述危險因子,民眾不易察覺。血管內斑塊負荷的量化,對於心血管風險分級也至關重要。因此萬永亮強調,及早發現與治療仍是關鍵。現今由於醫學和科技的進步,可透過CT偵測冠狀動脈的鈣化指數 (CS),CS越高代表動脈硬化的程度越嚴重,發生CAD的機率就越大。CS嚴重程度是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因子。

為了避免心肌梗塞或猝死, 應了解「這個檢查」!▲一60歲男性患者,近兩個月胸痛不適、心電圖異常,做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 (CCTA) 呈現左迴旋支動脈有鈣化和嚴重狹窄 (狹窄直徑 > 70%) (白箭號),經心導管檢查證實(黑箭號)和置放支架治療後,成功避免發生心肌梗塞

非侵入性的CCTA 成本較低且精準度高

CT除了可定量鈣化指數外,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CTA)還可偵測血管狹窄的程度。其程度分為CAD-RADS 0至5。0 為正常、1為極輕度 (狹窄直徑 < 25%)、2為輕度(25-49%)、3為中度(50-69%)、4A為RCA, LAD 和LCX 三條動脈中一條或兩條動脈有嚴重狹窄(70-99%),4B為三條動脈嚴重狹窄或左主冠狀動脈≧中度狹窄、5為至少一條動脈完全阻塞。輕度狹窄(含)以下患者,可做保守治療,若中度狹窄,可考慮做功能性檢查如鉈(Thallium)-201心肌灌注掃描、跑步心電圖、CT心肌灌注掃描、血流儲備分數 FFRct,若阻塞程度超過70%,就須進行氣球擴張術、置放支架或血管繞道手術。萬永亮醫師指出,CCTA屬非侵入性檢查,不需住院,從報到至離開檢查單位約為一至兩小時,在檢查台約需10至20分鐘,相較於侵襲性的心導管檢查,風險更低。除了血管,CCTA還可同時呈現血管周圍的斑塊、部分縱隔腔、肺、骨骼和軟組織。和磁振造影(MRI)相比,較價廉、較不受金屬或磁性干擾。萬醫師補充,民眾若進行檢查後若CCTA無異常,除監控危險因子外,可五年後做CCTA,若是輕度以下阻塞或是糖尿病患者,則建議3年後追蹤做CCTA。

為了避免心肌梗塞或猝死, 應了解「這個檢查」!▲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主辦心臟血管影像醫學繼續教育課程合照。圖顯示心血管次專科發展委員會成員。由左邊起陳俊谷(北榮)、吳名庭(高榮) 、吳美翰(振興)、徐先和(三總)、萬永亮 (北長庚)、張允中(台大)、陳世杰(台大)、李文正(台大)、惲純和(馬偕)、賴欣宜(北醫大)、鄭詩燕(萬芳)

【延伸閱讀】

篩檢早期乳癌降低風險 「乳房影像診斷」功不可沒

心肌梗塞半數一個月前可知道! 專家揭「危險症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8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腦瘤未來將有新治療方式,有望增加用藥延長生命!長庚研究團隊發展出「手術導航導引聚焦超音波系統」,利用超音波短時間提高血腦障壁通透性,在動物實驗證實能將大分子藥物吸收到腦部,人類也有機會在相同技術下,增加腦瘤使用藥物,提升腦瘤控制時間,延長病患存活生命。 腦瘤治療僅2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台灣糖尿病患已破230萬人,被稱為台灣「新國病」,但很多患者仍然漠視,尤其比較年輕的患者,常沒有定時測血糖,飲食不節制,常造成血糖失控,有不少人還因此不到40歲就惡化到洗腎。衛福部彰化醫院衛教室指出,經過農曆過年的含糖飲料催化,不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許多人都有服用魚油的習慣,作為保健之用,但對於癌症病人、無法進食的特定疾病患者而言,魚油卻是「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中的重要成分,為此,食藥署放寬「食品原料魚油之使用限制」,從原本2公克以下,提高至5公克,以便特殊需求者補充營養。 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指出,魚油是從魚的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私密處不適時,切記要就醫,不要因為害羞抗拒檢查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南投一名女子誤以為下體疼痛是痔瘡,所幸就醫後確認是皮蛇,在獲得適當治療下康復。老婦誤以為痔瘡 指診後竟是皮蛇南投75歲廖姓婦人,肛門處疼痛難耐,坐立難安,覺得自己罹患痔瘡,一踏入外科診間就要求醫師開立痔瘡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