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為什麼麻醉千萬別「只麻上半身」?醫:關鍵風險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為什麼麻醉千萬別「只麻上半身」?醫:關鍵風險在⋯

「上次換關節時,半身麻醉一針打完就不會痛了,這次手術也可以只麻醉上半身就好嗎?」76歲張女士前年因右膝退化性關節炎接受膝關節置換,當時麻醉方式為半身麻醉,接受麻醉後手術也順利完成,術後恢復良好。這次因在陽台洗衣服時不慎滑倒,右手著地後造成手腕附近的右橈骨骨折劇痛,經骨科醫師評估需要開刀固定。在術前麻醉評估時,張女士想起上次換關節時只有下半身麻醉,因此這次先請教麻醉科醫師。


半身麻醉分2種 用針穿脊髓神經注麻藥
新竹台大分院麻醉部醫師陳柏思表示,以傳統定義的半身麻醉來說,僅麻醉上半身不但難進行脊椎穿刺,且副作用風險極高,因此答案是不行的。半身麻醉主要分為「脊椎麻醉」和「硬脊膜外麻醉」2種:

1. 脊椎麻醉:以一根細針(粗細大約與疫苗注射針頭相仿)從脊椎骨間的空隙穿入脊髓腔,將麻醉藥注射進脊髓液中而麻醉脊髓神經。

2. 硬脊膜外麻醉:以一根較粗的針(大約與傳統鉛筆筆芯相仿)從相同位置進針,到達硬脊膜外腔後置入一根細塑膠軟管並從中給予麻醉藥物,以麻醉附近的脊髓神經節。藥物可以從軟管多次給予,減痛分娩就是屬於此種麻醉方式。

在大部份手術情況下,麻醉科醫師說的「半身麻醉」其實是指脊椎麻醉。其操作單純、止痛效果良好,藥物只作用於脊椎神經,因此對其他器官如心、肺、肝、腎等影響較少,是一個相對安全又有效的麻醉方式。尤其對於年老且心肺功能較差的病患,在接受下肢或下腹部手術時,脊椎麻醉是十分理想的麻醉方式。

可麻醉下半身卻無法麻醉上半身 關鍵差異在脊椎空隙
「為什麼不能麻醉上半身呢?」陳柏思進一步解釋,上半身若要進行脊椎穿刺十分困難,且副作用極大。人體脊椎從上而下分為頸椎、胸椎、腰椎和薦椎,頸椎和胸椎骨頭堆疊緊密,骨頭之間空隙相當狹窄,注射針不易進入脊髓腔注射藥物;相對腰椎間的空隙很大,注射針容易進入到脊髓腔。

加上人體脊髓從頸椎出發,到達腰椎第2、3節左右會從圓柱狀分散成很多根神經束,神經束在脊髓液中就像麵條泡在湯裡是可以移動的。因此細針從腰椎水平進入脊髓腔時,細針比較不會對泡在脊髓液裡可移動的神經束造成傷害,相對於頸椎胸椎來說較為安全。

若麻醉頸椎神經,呼吸會被阻斷!
陳柏思補充,脊椎麻醉的特性是:「當某一水平的脊髓神經被麻醉後,此水平以下大部分神經傳導都會被阻斷。」例如:「在腰椎水平進行麻醉,腰椎和薦椎神經都被阻斷。若在頸椎水平進行麻醉,則頸椎、胸椎、腰椎和薦椎全都受到影響。代表全身除了腦部外,大部份器官都會失去控制,這是會危及性命的。」

陳柏思表示,由於下肢和下腹部的神經大都由腰椎和薦椎發出,所以只要在腰椎水平進行麻醉即可順利進行手術。但掌控手臂的神經是由頸椎發出,且出發點附近有控制橫膈膜呼吸的膈神經,因此若從頸椎麻醉而阻斷手臂神經的話,會連呼吸一起阻斷,因此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現今隨著工具和藥物的發展,麻醉方式已有更多元化的應用,針對不同手術與疼痛控制也有著更精準及安全的選擇。陳柏思也建議民眾在術前麻醉評估時,不妨與麻醉科醫師多加討論及了解。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年時間,對癌症病人的意義,遠超乎你我的想像!國內統計顯示,癌症新藥從申請健保到給付生效,平均需要2年時間,但有不少癌症病人可能就因為給付生效等待時間長、給付涵蓋範圍限縮的關係,不得不面對自費用藥的龐大經濟壓力,國內就有病友團體聯合正式向衛福部爭取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北市中和某公寓驚爆群聚,光是一到三樓今(29)日就多6人確診,還有1名勞保局電話服務人員因為有周邊便利商店足跡相關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也直呼該起群聚「這二天看起來有點奇怪」,同條街陸續有人染疫,目前除了發簡訊要民眾快到篩檢站去篩檢之外,也請環...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再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9)日下午坦言國內已經是「多縣市、多點」有不明感染源,社區風險是升高的,需要密切觀察,不過,陳時中強調不用升級,因為跟世界比,台灣這Omicron規模還是相對小,只是要提醒民眾有症狀趕快快篩,要有自主意識,對自己好...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進入「多點、不明來源」階段,清明連假還能放心趴趴走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9)日向民眾喊話,「連假還是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但要有警覺,把口罩戴好、勤洗手並保持社交距離,尤其非特定的人更要保持好距離,戒慎不恐懼,有症狀就快去篩檢。 陳時中下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