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腦瘤3顆有健保、長8顆要全自費? 民團提案要設癌症新藥基金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年時間,對癌症病人的意義,遠超乎你我的想像!國內統計顯示,癌症新藥從申請健保到給付生效,平均需要2年時間,但有不少癌症病人可能就因為給付生效等待時間長、給付涵蓋範圍限縮的關係,不得不面對自費用藥的龐大經濟壓力,國內就有病友團體聯合正式向衛福部爭取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作為癌症新藥申請健保生效前的過渡型補助措施。

今年46歲的機車行老闆阿煌就是一例,2年多前確診晚期肺腺癌合併腦轉移,腦中腫瘤一度多達8顆,因為不符合加馬刀治療腫瘤3顆以下的健保給付資格,不得不全自費救命,每月得拚籌17萬元的醫藥費,最後耗盡半生積蓄,還不得不頂讓機車行,從老闆變員工,繼續機車修理師傅的工作,儲蓄治病活下去的基金。

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等3個病友團體,今(29)日宣布已正式向衛生福利部遞交政策建言書,盼跟進英國腳步,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補助期間以2年為原則,好保障病友治療不中斷。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根據2013到2020年的資料顯示,癌症新藥從申請健保到給付生效,平均需要730天,而非癌藥則為396天,癌症新藥的給付速度遠遠落後;且2019年癌症新藥通過健保給付的適用病人涵蓋率也顯示,即便獲得健保給付,給付範圍也嚴格限縮,大概僅涵蓋3成癌友可即時獲得健保給付。

「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則可以讓病友不再被迫在全有、全無之間選擇。蔡麗娟說,類似制度英國早在2011年就啟動「癌症藥品基金CDF」,把病友、政府、藥廠、社會慈善等力量都納入,多元分攤藥費,讓病友在自費負擔一定藥費之下,有機會先用到新藥,在救急救命的同時,減輕癌症家庭的自費負擔,提升癌症新藥的可近性。另一方面,政府、藥廠也可以借此獲得真實世界的資料,評估新藥的效益。

蔡麗娟說,儘管英國實施期間也面臨過基金超支的問題,但在進行控管之後,目前每年基金規模約落在3.4億到4億​​英鎊;而在台灣,病友團體過去調查有7成病友願意每月自付新台幣
2萬到3萬元,因此基金規模初步應該可以10億到23億元來運作,病友團體希望衛福部能點頭,越快採用越好。

不過,國內也有病友團體還有不同意見,像是癌症希望基金會就對於台版CDF的執行細節,包括 「CDF給付藥品的定義」以及「病患是否該分攤治療費」有很大的歧異,認為還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

癌症希望基金會強調,專業臨床判斷為「成本效益有待驗證」的藥品,應由政府與藥廠共同分攤費用,如讓病人承受此重擔並不合理,以常見自費癌藥年近百萬、分擔20到30%來計算,病友每年支付20到30萬的藥費,是不小的經濟壓力,可能開啟醫療階級大門,更與英國CDF癌友不需支付藥費、甚至台灣健保的精神大相逕庭,要求衛福部、 健保署等相關單位務必以癌友權益為出發點審慎斟酌,才能確保推動制度的美意不被打折。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清明連假照樣玩嗎? 陳時中拋戒慎不恐懼「可做想做的事」

陳時中公開喊「社區風險升高」 下令媽祖繞境要打滿3劑疫苗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4個月大的女嬰,出生後這幾個月,吃得好也睡得好,還算乖巧好照顧,生長曲線和發展都不錯,但是媽媽卻是十分擔心,原來一解開衣服後,可以看到小女嬰身上有好幾顆大大小小的「鮮紅色草莓」,血管瘤叫人怵目驚心,最大一顆還超過2公分,究竟面對越來越大的嬰兒血管瘤,該怎麼辦?醫師...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家裡活潑可愛,一到學校卻都不講話,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小心是兒童社交障礙!4歲的小臻(化名)就有這樣的現象,家裡唯一孩子的她,在還沒上幼稚園之前都是媽媽全職在家帶她,滿4歲後開始在家附近的幼稚園就讀,可是才去了兩個禮拜,每天早上起床就一直哭鬧,不肯去學校,一問才發現孩...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COVID-19疫情已經持續2年多,台灣本土疫情相對國際來得緩和,站在防疫第一線的醫療人員絕對是最大功臣之一,其中林口長庚醫院就負擔了全國17%的重症,且呼吸器數量占全國21%、葉克膜43%,檢驗量能更占全國24%,堪稱是重點醫院,林口長庚醫院今(20)日就推出國內第...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幼兒期的孩子,正處於溝通技能快速發展的階段,無論是透過微笑、牙牙學語、用手勢指指點點,孩子從一出生就努力想要表達自我!但是在COVID-19防疫期間,我們需要保持社交距離與戴上口罩,就連幼兒也不例外,東元綜合醫院小兒神經科郭憶霆醫師分享,有些爸媽會擔心戴口罩的防疫措施是否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