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照骨齡了解孩子發育狀況 成功「轉大人」顧好2大關鍵

照骨齡了解孩子發育狀況 成功「轉大人」顧好2大關鍵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孩子偏矮,是每個家長的夢魘,坊間許多診所宣稱,透過「照骨齡」及抽血檢驗,以了解孩子發育狀況,適時給予治療,就能成功「轉大人」。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翊誠提醒,充分睡眠、補充營養,才是讓孩子長高的基本條件,家長無須迷信「照骨齡」,這可能讓孩子更沒自信。


「不同時期的成長,速度大不同。」李翊誠說,出生足月的新生兒身高約落於50公分上下。出生第1年平均長25公分。出生第2年平均長12.5公分。進入青春期之前,每年至少平均要長4至6公分。在寶寶3歲之前,成長發育最關鍵因素為充足的營養與甲狀腺素。前者可以避免罹患缺鐵性貧血,或因維他命D缺乏而造成「佝僂症」,而甲狀腺素則是腦部發育關鍵荷爾蒙。


進入小學後,生長激素越來越重要。李翊誠指出,青春期受到性荷爾蒙刺激,女生平均在8至13歲開始胸部發育,接著2.5至3年初經來臨。女生長高最快的階段是月經來臨的前1年,平均1年可長高8公分左右


月經來臨後,生長速度開始減緩,平均僅剩5至11公分生長空間。一般認為女性骨齡平均在14歲癒合。至於男生青春期較晚,9至14歲睪丸、陰莖開始發育,接著長鬍子、陰毛與腋毛。13.5至14歲,變聲與長喉結,此階段的前後1年生長速率最大,1年可長高10公分,一般認為男性骨齡平均在16歲癒合


李翊誠說,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太矮了,就請醫師安排「照骨齡」檢查,就收治過變聲4年的17歲高中男生,已超出醫療常規,做了檢查,等於浪費醫療資源。家長如果覺得孩子矮小,至醫院看診前應準備好歷年的身高、體重、頭圍、出生週數與出生體重等紀錄,作為醫師診斷的參考依據。對於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而言,骨齡檢查可做為參考,但非必要之檢查。李翊誠強調,經驗豐富的醫師可根據生長曲線、病史、理學檢查等資料,做出適當判斷。


值得重視的是,個子較矮的孩子容易自卑,如家長常做比較,或責怪孩子因為不吃東西、不運動,才會這樣,可能讓孩子更沒自信。李翊誠提醒,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家長應該給予鼓勵與陪伴。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了三千煩惱絲更煩惱! 這些名人力挽形象植回帥氣
▸皮膚過敏不等於敏感肌 醫美療程救問題肌PLT穩定修復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肝病稱為「國病」實不為過,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約有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排列全國死因第十位;而肝癌則居全國癌症死因第二名。因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有無帶原,等到出現症狀時為時已晚,因此B、C型肝炎帶原者,便是造成我國肝病死亡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在2017台灣醫療科技展中,醫療人工智慧與虛擬實境是展出的亮點,在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馬偕醫院及三軍總醫院等攤位展示近期與HTC DeepQ的合作成果。透過醫療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的應用,醫療服務將更智慧、更貼心,醫學教育也將有一番全新的風貌。 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台灣已進入人口老化的時代,長照議題更是令社會感到棘手,因此推動居家照護、安寧照護更是刻不容緩,居家照護強調貼近民眾,但要真正落實卻相當不易;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卻帶頭,深入社區推動「從醫院到社區居家」的全人照護。而能夠落實此居家照護政策的重要幕後推手,就是台北市立聯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一名70歲的林先生,十年前發現罹患口腔癌,原本全家安排好出遊行程,瞬間像是被判了死刑。一向愛漂亮、重打扮的林先生,在化療和電療的過程中,不僅常出現掉髮、嘔吐、食慾不振等副作用,更曾一週內掉了5公斤,讓他相當失志。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嘗試癌症免疫療法,經幾次的療程後,原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