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煩躁、不耐煩是躁鬱症? 你可能不了解這個病

  有1名病患情緒起伏與個性變化大,開心時刷卡買房子或大買昂貴名牌包,當下極度樂觀、充滿自信,但沒多久卻陷入憂鬱情緒,全身不舒暢,家人覺得不對勁,陪同就醫檢查,確診為躁鬱症,必須長期用藥治療。

  有些人常會以「我今天很躁鬱」來形容自己,其實一般人認為的煩躁、不耐煩並不是躁鬱症的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張祺康指出,躁鬱症是種慢性病,好發於青年期,發病後情緒會經歷狂躁時期及憂鬱等2階段,身心狀況處於天秤2端擺盪的狀況,英語形容叫作「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

  美國《精神醫學診斷和統計手冊》第5版說明,躁期症狀是持續1周以上、以情緒躁動與高亢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例如情緒高昂易怒、易激動,以及目的取向活動、高風險享樂(性、金錢活動)增加,對睡眠的需求減少、多話、注意力不集中、自尊膨脹、思考飛躍等。

  臨床顯示,不少患者處於躁期時,整個人嗨到不行,講話速度變快、花錢不手軟,有些人則性慾高漲,可能頻繁至夜店等聲色場所尋求性愛刺激;一旦換成鬱期則判若兩人,情緒盪到谷底,持續2星期以上情緒低落、失去興趣、睡眠失調、食慾改變、疲勞沒有活力、思考講話速度變慢、專注力下降,還會充滿無用感及罪惡感、自殺意念等。

  張祺康表示,躁鬱症患者常常處在情緒的交互蹲跳中,情緒明顯影響生活,必須固定服藥才可穩定病情,即使處在相對穩定狀態,部分患者也會因為擔心壓力過大發病,進而變得保守。

  此外,有些患者常常會為了追求人生的自我實現,而不斷讓自己深陷於容易發病的環境中,一道道的人生關卡橫在眼前,對於患者來說,都可能會是跨不過的鴻溝。

  張祺康提醒,躁鬱症患者應該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並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在人生過程中不斷摸索,才能和自己的疾病和平共存,即使處於躁鬱的兩極幽谷中,也能安然度過。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惡」視力!不只國外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學童近視案例明顯增加,光6到8歲孩童,與前5年相比,去年近視率增加了1.4到3倍之多。國內更有眼科門診收治案例,小孩子的近視度數在3級警戒期間,短時間內就飆增破百。 陳小妹妹在今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之前,近視約100度左...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羅偉哲 李新琳/台北報導 第二批BNT疫苗今(9)日上午6點18分已經運抵桃園國際機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宣布,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共同捐贈的這第二批BNT疫苗共91萬劑,疫苗效期到明年1...

閱讀詳情 »

第二批BNT疫苗91萬劑今日清晨5時41分抵台,總統蔡英文再次感謝鴻海/永齡基金會、台積電、慈濟基金會捐贈疫苗。Delta變異株進入社區,蔡英文表示「嚴陣以待」,也正在加速疫苗施打,大家也要互相提醒落實防疫措施,若出現症狀請停止上班上課。鴻海/永齡基金會與台積電、慈濟採購捐贈BNT疫苗,繼首批93萬...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北幼兒園及社區的Delta變異株群聚個案最新再多4例,不但染疫大樓相關匡列接觸者的裝修工夫妻兩人確診,就連與埃及爸同日返台的哥哥及表哥也陰轉陽確診,這一波究竟可能源頭是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9)日從發病日最早者研判,認為目前有兩個可能性,一是幼兒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