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遠離沉默殺手大腸癌 定期篩檢不可少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統計資料顯示,發生人數從民國95年開始攀升,每年罹患人數約1萬5千人;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

  國健署自民國99年全面推動大腸癌篩檢,近10年來標準化發生率自104年起已連續下降2年!相較105年與104年的數據,發生率下降約4%,透過篩檢發現的早期癌(0期及1期)可高達9成4;而及時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5。

  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腸胃道沒有不適,也沒有血便等症狀,就不需做篩檢。但大腸癌初期通常無症狀,等到症狀出現時病況相對複雜,尤其好發於50歲以後,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只需要將採便管帶回家,使用採便棒在糞便上來回沾幾次放入專屬的套管後,再送至符合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就可進行檢查。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指出,經證實糞便潛血檢查可以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大腸瘜肉),切除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台灣大學團隊分析癌症相關資料庫,顯示50至69歲符合篩檢的民眾已降低死亡率達7%,成效顯著。現階段國人的篩檢率為4成,而男性大腸癌的篩檢率比女性低。

  想要遠離大腸癌,基本之道就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國人愛吃的燒烤肉品,因高溫(溫度超過100度以上)烹調的過程中易有多環芳香烴類(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致癌物質附著於食物表面。因此,國健署建議民眾做到以下3點: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一、早預防:

  天早晚1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量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1掌心、堅果種子1茶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次運動至少維持10分鐘、每周至少5天、每周累積達150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或75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並控制體重。

二、早發現:

  民眾應定期篩檢。採便前不須限制飲食或使用灌腸。如有腹瀉、生理期、痔瘡流血、肛門傷口流血,請擇日採檢;採檢後即刻送回醫療院所,若暫時無法送醫療院所,請將檢體冷藏在冰箱。

三、早治療:

  如果篩檢為陽性個案,請至醫療院所接受大腸鏡確認診斷,並定期追蹤,配合醫師治療。

相關推薦

北農爆發疫情,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啟動「批發市場專案」,要讓台北市農產、畜產、漁產、花卉、環南等大規模批發市場工作人員,全面接種疫苗。不過,國民黨北市議員李柏毅接獲爆料,今上午畜產公司率員工至忠孝院區施打疫苗,有上百人聽聞勞動局要到現場造冊,瞬間快閃逃離,最後僅施打了81劑。對此,北市聯醫晚間回應,並無...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振麟/嘉義報導 全國台灣耀活協會理事長 嘉義縣政府縣政顧問 蔡永澤博士 100/6/2 美國捐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於6/20抵台,目前疫苗量總數約485多萬劑,指揮中心也公布最新的接種對象順序,而這些民眾合計近1500萬人,差不多覆蓋率為六成,醫學上是具有一定的群體免疫反應。指揮中心指揮...

閱讀詳情 »

記者李訢愷 /嘉義報導 全國台灣耀活協會理事長 嘉義縣政府縣政顧問 蔡永澤博士 100/6/2 美國捐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於6/20抵台,目前疫苗量總數約485多萬劑,指揮中心也公布最新的接種對象順序,而這些民眾合計近1500萬人,差不多覆蓋率為六成,醫學上是具有一定的群體免疫反應。指揮中心指...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竹科報導】 善用科技幫助台灣抗疫與防疫,國研院多項抗疫與防疫專案添利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至今,全球已經有超過1.7億人確診,超過370萬人死亡。現在全國各界均設法針對疫情做出貢獻,科技部大力鼓勵學研界善用科技幫助台灣對抗疫情,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積極配合,推出多項抗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