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熟男「累、喘、腫」可別拖 恐是要命心臟衰竭警訊

▲「累、喘、腫」恐是心臟衰竭勿輕忽。(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心臟衰竭一向有「心臟癌症」之稱,不過,醫界臨床觀察發現,不少人卻把它誤認為是心臟無力,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維新就提醒,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包括:容易累、喘、腫等,由於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因而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46歲的陳先生就是一例,去年11月開始感覺胸口悶、只要一走路就會呼吸困難、全身無力,甚至坐著、躺著都發喘,拖到今年2月,實在喘得受不了才掛急診,檢查後才知道是自體免疫血管炎併發急性心肌炎,導致心臟衰竭,情況危急到一度考慮需要換心治療。

劉維新說,幸運的是,經過心臟衰竭團隊照顧,陳先生配合藥物治療、水分控制,每日監測體重、血壓、心跳及記錄數值,並積極接受心臟復健以及藥物、飲食控制,半年後,心臟功能已從原先的17%恢復至48%,走路運動也能超過30分鐘以上。

劉維新強調,心臟就像人體最重要的馬達,推動血液到全身再流回心臟,一旦馬力不夠、無法順利推動血液時就是心臟衰竭,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出現「噓累累、祙喘氣、腳腫腫、躺不平,咳不停」等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

輕微的心臟衰竭,可透過藥物、調整生活型態來治療;若是嚴重到心臟功能持續下降,則必須接受外科手術,至於末期心衰竭,藥物治療和機械性循環輔助系統都無效時,心臟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劉維新說,心臟衰竭患者積極接受治療等同於保養自己的心臟,建議要適度運動,每天量體重和血壓,注意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定期回診追蹤及服用藥物,可避免心臟衰竭症狀惡化。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由TVBS新聞台採訪中心副理楊樺,以及國際組同仁林宏宜、崔重群、錢怡君、楊子毅、趙元穎、林啟政和何家源等共同策劃採訪的「人道與正義—前進中東烽火線」專題,獨家深入中東報導戰爭下敘利亞難民的困境,關懷人道危機,在獲得有台灣普立茲獎之稱的「曾虛白公共服務報導獎」之後,今天(4月13日)再度...

閱讀詳情 »

  (翻攝自toments,下同) 當家中的小孩開始掉牙齒的時候,長輩們往往都會很開心,因為這是代表小朋友正在長大的訊號。根據傳統,有些人會把牙齒往床底下或屋頂丟去,而國外的小朋友會把牙齒藏在枕頭下,等待牙仙子來送他們禮物,但是其實這些牙齒,或許有天可以拯救小朋友自己或是他人的性命喔!&...

閱讀詳情 »

一進房間,一個大腹便便的普通孕婦,微笑的看著我。我以為得這種病的女人,應該是個花俏濃妝的女人,但她很普通,及肩短髮、蓬蓬孕婦裝,配上娃娃平底鞋,一個標準的臨產孕婦。 愛滋病人入住進產房的消息頓時讓婦產科投下一枚震撼彈。護士們齊聲的 說:「萬一感染了誰負責?」,連一些醫生也表態不支持該病人入院,:「要...

閱讀詳情 »

春季乍到,氣溫仍是忽冷忽熱,更要留意別著涼了!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提醒,中醫主張「寒邪侵襲易致病」,因此,氣溫變化之際宜做好適當的保暖、防寒工作,可以減少病痛發生的情況唷!  長輩常常叮嚀「多穿點、別著涼了」,到底身體哪些部位才是防寒重點? 1. 頭部:依中醫觀點,頭部是全身經絡匯聚之處,頭部著涼不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