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熟男崇尚「與B肝和平共處」沒追蹤 肝癌三期上身爆瘦10公斤

▲(圖非當事人/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平時規律運動,台中一名50歲熟男,自覺體態及體能維持得相當不錯,雖然罹患B肝卻沒有定期追蹤,直到去年接受例行性健檢,這才發現已經是肝癌第三期,一開始接受放療和標靶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病情,卻因惡病體質毫無緣由爆瘦10公斤,經中醫和復健治療3個月,精神及肌力狀態變佳,抗癌更有信心。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男子因崇尚自然,雖然自知罹患B肝,卻認為與之和平共處即可,加上平時並無任何不適症狀,沒有定期追蹤,不料,健檢時發現已是肝癌第三期。

男子一開始透過門脈栓塞、放射線治療和標靶治療之後,肝癌幸運獲得控制,但卻突然爆瘦10公斤,醫師確診為惡病體質所致。

陳政國說,惡病體質是造成癌症病患死亡的原因之一,會出現體重嚴重減輕、肌肉無力、疲倦等現象,容易被誤以為是營養不良,但其實是代謝異常,男子最後透過中西醫合併治療,搭配復健運動,3個月後順利改善睡眠、精神和恢復肌肉量,體重也持續回穩。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書毅指出,癌症病人常因惡病體質或治療等因素併發「癌因性疲憊症」或「肌力流失」,研究發現,癌症病人不可多做運動已是過時的概念,各大醫學會都建議癌症病人應培養運動的習慣,不但可以增強體力,生活品質也能大為提升。

一般建議,每周可進行2到3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飛輪等,運動至些微出汗或講話費力程度,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同時配合每周2次、每次2回合的手腳中等強度肌力訓練,約連續執行12到15次會感到痠痛或無力的程度。

吳書毅說,若能漸進式緩慢增加運動強度,2到3個月後體力與肌力即可逐漸恢復。另外提醒,有些肝癌患者可能伴隨胃食道靜脈曲張,故應盡量避免容易增加腹內壓的運動,建議與醫師討論適合個人化的運動菜單。

醫師提醒,B型肝炎患者在進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過程中,往往沒有症狀,務必每6個月定期回診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照片來源:亞大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4歲童成台灣最小病例!一家3口媽媽發燒 父子無症狀住同一間負壓病房

學生巧製「阿中部長」翻糖蛋糕 陳時中尬笑:吃自己頭有點怪怪的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女性得特別注意!因為在台灣,有一種「婦癌」早期難以察覺,尤其已經邁入30歲的女性,一定得做好檢查。醫師提醒,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或容易跟其他婦女病混淆,如果沒有定期安排檢查,風險高出3.4倍,極容易被輕忽,進而造成憾事發生。 根據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顯...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李文成 / 台北報導 是否出現手部麻痛,以致無法入睡的狀況發生?職能治療師周晉逸表示,此症狀為「腕隧道症候群」,許多患者的麻痛症狀會在晚上睡覺時加劇,甚至痛到醒過來,周晉逸提供民眾居家自我檢測與舒緩運動,以預防及緩解此症狀。 周晉逸指出,腕隧道症候群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持...

閱讀詳情 »

指揮官陳時中說明最新疫情。(圖/民視新聞資料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4)日公布國內新增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7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例2死亡。台北市18例、新北市11例。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7例本土病例(其中13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