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爺爺走路不穩又健忘 竟是水腦症非老化現象

爺爺走路不穩又健忘 竟是水腦症非老化現象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七十多歲阿公搭公車時,因緊急煞車撞傷頭部,雖腦部影像報告顯示正常,但在兩週後,阿公開始出現步態不穩,尤其轉彎時容易跌倒,又經常跑廁所,也越來越健忘,家屬發現不對勁趕緊前往台大醫院再次檢查發現,腦室明顯變大,確診為水腦症。醫師表示,所幸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透過引流手術治療後,阿公復原的情況相當好,已可以正常生活。

老化、外力撞擊或腫瘤 都可能引起腦室積水

臺大醫院神經外科黃博浩醫師說明,正常腦室內有腦脊髓液包覆人體的腦,若腦室積水稱為水腦症。水腦症分為阻塞性及非阻塞性(交通性),阻塞性水腦症即腦室阻塞,腦脊髓液循環流通的路線因腫瘤受阻無法排出;而交通性水腦症是回收腦脊髓液的區域受到阻塞,或因老化導致腦脊髓液吸收過慢而囤積於腦室。像上述阿公在車禍撞擊後,因外傷使回收腦脊髓液的部位損傷,導致腦脊髓液回收不完全,也歸類在交通性水腦症,稱外傷性水腦症,能靠引流手術將腦脊髓液排出,改善水腦症。

步態不穩、失智、失禁 水腦症典型三大症狀 

交通性水腦症好發在70歲以上的長者,病徵以步態不穩最為明顯,其次為記憶力衰退,大小便失禁則是較為後期出現,這三個典型的症狀最容易讓患者以為是正常老化而忽略,甚至被誤以為是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黃博浩醫師表示,其實水腦症是可以治療的,有疑似症狀千萬不要拖延,治療黃金期以六個月內最佳,若拖延超過三年,將大幅降低改善的機會,水腦症若置之不理病況只會更嚴重,最終會影響生活品質與加重家庭負擔。

水腦症治療新選擇 腹腔引流免開腦降低風險

黃博浩醫師進一步指出,常壓性水腦症過往以「腦室腹腔引流術」為主,但此手術需開腦且併發症較多,尤其罹病族群年紀偏大,可能提高感染或出血的風險;近年來,台灣「腰椎腹腔引流術」技術成熟,不但不須開腦,從腰椎脊膜腔置入引流管,且因傷口較小,大幅降低併發症、感染與出血的機率,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也呼籲,若家中長輩有出現失智、失禁或步態不穩的現象,應盡速就醫,除能減輕家屬照護負擔,也可以大幅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0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全球COVID-19(武漢肺炎)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台灣也出現第1例死亡個案。同時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國內已出現2例無症狀感染者。對此,台灣大學副校長、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區指揮官張上淳表示,陸續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難以繼續圍堵,此時,減災就變成必要政策,盡量將傷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在這波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街頭幾乎人人戴口罩,藥局前排滿購買人群。然而,口罩雖阻擋空氣的病毒,是否有想過病毒其實是從雙手進入身體?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2016年研究發現,大部分人每小時不自主會摸臉約23次,如果手沒有徹底洗...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2020台日再生醫學與細胞治療高峰會,日前在台北榮總舉行,院長張德明親自主持開幕儀式。總統府國策顧問,同時也是台灣日本科技交流協會主委的何美玥女士出席見證高峰論壇的歷史性時刻;日本方面則由「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首席代表星野光明Hoshino Mit...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台灣人口老化,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加,中研院、中國醫藥大學、台大醫院組成研究團隊,成功破解漸凍人罹病至治療之謎。他們發現GPx7為導致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基因,給予病鼠特殊抑制劑,運動能力明顯變好。   一般來講,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包括了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