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牙痛久治不癒病因可能不單純 小心三叉神經痛找上門

牙痛久治不癒病因可能不單純 小心三叉神經痛找上門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63歲周女士前年起出現劇烈牙痛,到牙科診所就診,一連拔除數顆牙齒後,疼痛仍未緩解,牙醫師建議再行牙周病治療,但症狀依然沒有改善。總是突如其來劇痛反覆,發作時每每都讓周女士痛不欲生,生活於恐懼中。周女士因此長期失眠、抑鬱寡歡,生活大受影響。求醫無門的她,最終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經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施予藥物治療,無奈效果不彰。在與周女士討論過後,神經外科徐賢達主任為其施行「神經血管減壓手術」,術後周女士如獲新生,重拾笑顏,恢復正常生活。


徐賢達主任說明,三叉神經有3分支,分別通往眼部、上顎及下顎,主管臉部感覺,一旦出問題就會以痛覺呈現。臨床上,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係因神經不正常放電所致;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如腫瘤、病毒感染、帶狀皰疹等都是可能原因。據統計,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好發年齡於40歲以上,女性略多於男性。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偶發性的劇烈疼痛,發作前毫無徵兆,說話、刷牙、甚至風吹,都可能誘發疼痛。每次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痛感如刀割、火燒、電灼,為一種尖銳撕裂樣的疼痛,極其痛苦,且一般止痛藥完全無效,常使患者飽受身心煎熬。


徐賢達主任指出,治療三叉神經痛以藥物治療為主,80%以上的患者可因藥物而得到緩解;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需考慮侵入性治療。透過電燒、伽瑪刀等方式,破壞神經傳導路徑,阻斷三叉神經根不正常傳訊以達療效;雖屬低侵入性治療,但神經會再生,故療效僅約3個月到半年,且將產生顏面感覺麻痺的後遺症。


而周女士所做的神經血管減壓手術,是以微創方式在耳後開1小切口,使用高倍率顯微鏡找到壓迫神經的血管後,再以墊片隔開,使三叉神經免於受血管壓迫,手術成效可達80%至90%,並可保留三叉神經的功能,術後復發率低。然而「神經血管減壓手術」並非適用所有三叉神經痛患者。若屬繼發性及三叉神經未受血管壓迫者,需與醫師討論其他適切治療;另外,若年齡太大或患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也因麻醉風險高,不適合進行此手術。


誤將三叉神經痛認為牙痛而拔牙的病患,臨床上時有所聞,但劇烈陣發性的三叉神經痛,與持續性的牙痛仍有所分別。徐賢達主任建議民眾,出現不明原因的牙齒或臉部劇烈陣痛,可找神經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以免延誤治療,影響身心健康。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年最強沙塵暴來襲! 面對紅害等級空汙民眾自救攻略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中西醫整合治療越來越夯!有不少疑難雜症就是透過中西醫整合而治癒;一名旅居國外的退休教師,患有下肢無力症,回台接受復健治療,但仍不幸癱瘓,之後接受「生物光能」治療,竟然病況獲得改善,甚至還能行走了。收治這名退休教師的臺北醫院放射治療科梁庭繼主任表示,「生物光能」是一種經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國人產生焦慮、失眠比例逐年升高,不少民眾使用如安定、佐沛眠等鎮靜安眠的藥品;也有不少民眾因為手術或嚴重疼痛,會使用如嗎啡、配西汀等麻醉藥品。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民眾,這類藥品具有成癮性,必須遵照醫師指示使用。食藥署管制藥品組長蔡文瑛表示,如有疼痛、焦慮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許多男性常認為尿尿有泡沫,是不是腎出現問題?醫師表示,有泡泡尿代表尿素偏高,可能與吃太多肉類或水喝太少有關,或因男性從高處往下的排尿方式而影響,導致尿液的表面張力活性改變,造成泡泡變多。一般而言,泡泡尿維持3至5分鐘為正常;若超過10分鐘以上,建議至醫院進行尿液檢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1名孕婦在懷孕38週後,順利的自然生產,但卻發現寶寶心跳特別快,且脈搏強,呼吸也非常急促,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心跳聲夾著雜音,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先天性心臟病。這名媽媽在懷孕期間,雖經過高層次超音波、胎兒心臟超音波等產前檢查,都確診無礙,但卻仍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