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特管法擬增加細胞治療適應症範圍 腦麻患者可望受惠

特管法擬增加細胞治療適應症範圍 腦麻患者可望受惠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細胞治療特管辦法開放至今已逾2年,衛福部近期擬調整特管辦法方向,擴大適應症範圍,對此石崇良次長年前公開表示,擬有條件開放異體細胞,盼未來能運用在包含腦麻兒童的治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幼兒發生腦性麻痺機率約在千分之2至5,傳統治療著重於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行為能力;如今隨著再生醫學發展,國際間已有多項臨床結果證實,臍帶血移植對於治療腦麻兒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其中最知名研究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喬安‧庫茲伯博士(Dr. Joanne Kurtzberg)。庫茲伯博士自2005年開始進行臍帶血移植治療腦性麻痺,造福了上千名兒童,其最新臨床進展是利用手足臍帶血的異體移植治療腦性麻痺,期待為腦麻病童帶來全新治療機會。


幹細胞可望突破傳統治療框架 修補腦損傷 加快腦迴路形成


針對腦性麻痺與臍帶血治療,國內專長治療腦麻、自閉症等兒童發展異常的睿珂診所蘇聖傑院長解釋,人類不論思考、記憶、行動等,都是在不斷訓練下,讓腦細胞間形成無數連結迴路,才越來越熟練。但腦性麻痺的孩子由於腦細胞損傷死亡,修復能力仍不如人體快速發展需求,此時臍帶血就扮演著重要角色,豐富的幹細胞可加快正常腦細胞分化,頂替壞死腦細胞或加快迴路形成。


蘇聖傑補充,幹細胞移植是1種再生療法,有可能取代腦性麻痺患者大腦中受損和無功能的細胞,並為剩餘的神經元和少突膠質細胞提供支持。對於腦部麻痺患者而言,幹細胞能夠刺激正常腦細胞分化,修補腦部的缺損同時加快腦細胞間的迴路連結,讓學習力更好,接受復健與職能治療時,效果更明顯,行為能力越能趨近正常人。


特管法擬增加細胞治療適應症範圍 腦麻患者可望受惠

▲蘇聖傑醫師說,新生兒幹細胞珍貴就在於,人生只有1次儲存機會,錯失就不會再有。(圖/蘇聖傑醫師提供)


特管法修訂將增加適應症 腦麻兒童有機會重拾正常生活


對於特管辦法在年底將增加適應症與新增措施一事,蘇聖傑認為,這可能會是新契機,如果能讓更多腦性麻痺孩子接受幹細胞治療,孩子的生活行為有機會恢復的更好,越能夠自理生活並接觸社會,家庭與社會成本也會跟著降低。


王小弟是國內首例以臍帶血治療腦麻的個案。出生10個月即被診斷為重度腦性麻痺,連翻身都有困難。幸運的是出生當下有存臍帶血,在國內醫療團隊與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攜手合作下,王小弟於1歲4個月時接受自體臍帶血治療,3個月後肢體動作明顯進展,如今已進入國中的他,可以自行用餐、上學、閱讀、與人聊天。


蘇聖傑醫師說,新生兒幹細胞珍貴就在於,人生只有1次儲存機會,錯失就不會再有。新生兒幹細胞包含:造血幹細胞與間質幹細胞。造血幹細胞可以分化出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對於血癌患者之移植有非常好的幫助;間質幹細胞則有極強的修補能力,可促進細胞分化,修復受傷部位。還有臍帶血、臍帶、胎盤、羊膜等以往被視為醫療廢棄物,目前已證實是珍貴的醫療材料,生產時規劃存下,未來面對疾病或意外風險時就多1項保障,若意外罹患血癌或腦性麻痺等疾病,就能立即派上用場。


國內細胞儲存與應用專家--再生緣生物科技總經理謝宜玲表示,期望藉由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的發展,幫助人們獲得比較好的生活品質,讓許多難解的疾病,未來有機會獲得突破與再生。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面對寒流與變種病毒夾擊 超級抗氧化酵素SOD化解危機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幸好當年決定接受手術,才能實現陪女兒遊山玩水的心願,把以前無法走的路給走回來!」有位57歲的林先生,自小罹患嚴重的血友病,因長期關節內出血,導致膝關節嚴重變形、影響行走能力,擔心出血的高風險而不敢開刀,但為了彌補多年來無法陪家人出門的遺憾,拒絕坐輪椅度過往後人生,毅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一直以來都是用藥政策與全民健康的守門人,該公會表示,未來將持續為民眾健康把關外,更會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如舉辦社區藥局血壓量測活動,並將與創世基金會合辦全國藥局共同關懷植物人物資募集等,讓民眾對藥師參與社會公益、社會服務更有感。愛心不落人後 藥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重量級大師分享再生醫學新趨勢!二○一八年泛太平洋國際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PSSC)日前在花蓮慈濟醫院揭幕舉行。今年有來自美國、中國、以色列、日本、新加坡、德國等地的26位幹細胞研究領域的重量級大師齊聚,交流幹細胞研究現況、再生醫學轉譯,以及幹細胞及神經損傷的臨床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2歲年輕媽媽,生產後因哺餵母乳,常感乳房腫脹、疼痛,加上照顧初生嬰兒,更是時常腰痠背痛,原以為乳房腫脹、疼痛是乳腺炎,家人還特地找了許多疏通乳腺的偏方給她服用,直到乳房的疼痛腫脹已經超過忍受範圍,才就醫檢查。沒想到竟是罹患晚期乳癌,且癌症已轉移至骨骼,以致她經常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