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生命早期不良經歷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崔嫻

雖然我們可以對生來所帶的遺傳限制無能為力,根據《美國醫學協會》最近的一篇文章,我們確實有能力通過專注於兒童期不良經歷阻止有害的壓力導致危害健康的行為,兒童期不良經歷通常被稱為“ACE”。

ACE是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潛在創傷性事件,如經歷身體、情感或性虐待;目睹家庭暴力;有家庭成員試圖自殺,並在有藥物濫用、精神健康問題的家中長大,或由於父母分居、離婚或監禁而不穩定。

我們還知道,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不良經歷可能導致神經炎症,這是成年期許多身心健康問題的根源。炎症是兒童期不良童年經歷生物嵌入的潛在機制之一,表明早期生活不良經歷與後期不良健康結果之間存在關聯。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於2019年11月5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60.9%的成年人表示一生中至少經歷過一種ACE, 15.9%的人表示經歷過4種或以上ACE。不良經歷的數量增加了健康風險行為,包括當前吸煙、酗酒、慢性健康狀況(抑鬱症、癌症、冠狀動脈健康疾病、中風、糖尿病、腎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超重/肥胖)和沒有健康保險等社會經濟挑戰。

生命早期不良經歷

更具體地說,在控制了種族、性別、年齡後相比那些沒有接觸ACE的人,與些有四個或更多ACE的人患癌症的比率為1.4比1,冠心病1.8比1,中風2.1比1,阻塞性肺病2.8比1,抑鬱症5.3比1。顯然,預防兒童期不良經歷是一個社會挑戰,初級保健醫師需要接受教育,定期篩查兒童期不良經歷,討論建立安全、穩定、有益的關係,並在適當時建議進行家庭諮詢。

加強對學齡前兒童不良童年經歷的警惕對初級保健醫師尤其重要,因為學齡前兒童與直系親屬以外的接觸有限。我還認為,小學教師在識別和驗證ACE方面處於獨特的地位,應該與孩子的醫生保持聯繫。教師有機會在一天中觀察孩子的行為,而不僅僅是偶爾去看醫生。然而,父母或看護者可能仍然會抗拒,他們可能會感到威脅和受到貶低。

無論你是否為人父母,首先要做的可能是回顧自己的童年,尋找可能導致高風險行為、可能的神經炎症或不良身心健康的不良事件。

當然,在討論高危行為、癌症、中風和抑鬱症的增加的優勢比、測量神經炎症、評估復原力、社會支持和預防策略方面,醫生比教師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在醫生候診室裏的醫療資訊小冊子中,不僅描述了兒童期不良經歷對兒童的健康風險,而且描述了個人成年後的健康風險,這有助於理解兒童期不良經歷對家庭的多代影響。

總而言之,家長需要與學校老師和初級保健醫生合作,通過實施篩查工具來幫助確認不良童年經歷,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有毒壓力影響到親人的生活,從而幫助打破不良童年經歷的惡性循環。

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俗稱「笑氣」的一氧化二氮(N2O)原是工業製程、食品加工以及醫療麻醉等領域,不可或缺的氣體原料,但近年卻常見被濫用當成派對助興的迷幻劑,衍生毒害,繼納管食品用的笑氣之後,食藥署今(26)日再度預告修正藥事法草案,納入醫療用笑氣為必須...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5月26日是世界尿床日,研究指出,學齡期間有尿床困擾的孩童比例約7%,國中後仍有尿床困擾者約有1%,其中男生比例比女生高出1.5至2倍,而顛覆過去認為兒童尿床是心理因素的刻板印象,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理事長楊緒棣說...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網路流傳「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是真的嗎?食藥署今(26)日在食藥闢謠專區撰文指出,其實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是造成維生素A中毒的主要成因。 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維生素,食藥署強調,維生素...

閱讀詳情 »

▲(照/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身型圓胖、體重逼近破百的19歲男子,日前在兵役體檢時,意外發現肝指數超標,起初診斷為脂肪肝,醫師建議男子開始減重,沒想到1年後雖然瘦身有成,肝指數依舊居高不下,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尿液中的銅離子異常飆高,確診是罕病威爾森氏症,給予藥物治療並搭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