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生物製劑療法夯 仍有3成患者無效?!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目前醫界普遍認為,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生物製劑療法,可保存患者關節的功能,療效極佳,且副作用少;然而,國外曾有研究指出,約有3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後,仍無法有效緩解症狀,且因價格太貴,普及率仍偏低。

今年56歲的李小姐,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經27年,原以為是痛風,曾至中醫推拿整骨,嘗試各種偏方妙藥,但卻越發疼痛,甚至無法行走,還曾因服用坊間不知名藥物,體重在一週內飆升7-8公斤。

李小姐說,自己是在生完兩個小孩後發病,四肢關節開始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起初醫師都找不出原因,一度被診斷為痛風,直到發病十多年後才確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為了治療病痛,李小姐頻頻往返醫院,終於在3年多前,第一次申請到生物製劑,治療後關節僵硬腫痛情形才稍稍緩解。

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蔡長祐教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自體免疫疾病,在台灣約有10萬人罹患,好發於30-50歲女性身上。是一種以侵犯關節滑膜為主的全身性疾病,會造成患者嚴重失能,根據統計,有一半的患者在發病後10年內會終止工作。

治療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主要使用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以及生物製劑等。已經核准的生物製劑當中,有一些是直接對付發炎物質,例如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第六介白質(IL-6),另外也有對抗免疫細胞為主的,例如T細胞拮抗劑以及B細胞去除劑等。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4384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年過半百是白內障發生的高危險群,然而,談及白內障手術,患者不免擔心術後疼痛、恢復慢,或者對於術後視力的恢復程度沒有信心,而通勤族、開車族或曾做過近視雷射的人也會擔心即便植入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仍可能會有夜間眩光的問題,影響自身安全和視覺品質。 對此,眼科醫師陳逸川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每年年底到過年期間,首波寒流來襲,流感季節也開始了,大家要及早因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特別提醒罹患心肺疾病的民眾注意保暖,夜間氣溫驟降,宜避免外出,並減少在溫差過大的環境之間轉換,預防誘發心肺疾病急性惡化。如有任何不適,也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缺血性腦中風佔中風7成 晚1分鐘搶救腦細胞死亡上百萬腦中風是全球人口死亡主因之一,即使搶救成功也可能有失能後遺症。約7成中風患者,是因為血塊阻塞腦部血管造成缺血性腦中風。花蓮慈濟醫院神經介入診療科阮郁修主任指出,腦中風每晚1分鐘搶救,就會有上百萬腦細胞死亡,所以盡快搶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醫師投稿/戴念國醫師】骨關節炎原因多元 常見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發生原因有許多,最常見為退化性關節炎。最初可能僅在勞動後發生,但隨著時間的進展發炎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與無法緩解。其症狀可能包括關節腫脹,運動範圍減少以及背部受到影響時,手臂和腿部無力或麻木。最常見的關節是膝蓋和髖關節以及頸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