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生病不要責怪自己!放下糾結,看清疾病背後的真相,要時時刻刻感謝自己...

生病不要責怪自己!放下糾結,看清疾病背後的真相,要時時刻刻感謝自己...

二十一天養成一個新習慣

《永遠不再害怕癌症》裡說:「如果得了癌症,並且轉移,那麼有兩個選擇,改變飲食或者死亡。」而我想說的是,如果得了癌症還有兩個選擇:接受現實,改變過去的習慣,或者等死。我決定選擇接受現實,改變過去的習慣。

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會保持慣性」;牛頓第二定律則說「要改變,需要力」。對於凡人來說,這個改變的力大多是外力。比如現在的我。

改變需要動力,需要時間,需要方法,需要毅力。不論是在電影裡還是生活中,改變,不斷為舊有的事物注入新的活力,一次次挑戰自己,永遠是打破焦慮最好的方式。我們只有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樣子。

我接受了六期化療,每二十一天為一期,還有放療二十一次。正好二十一這個數字讓我開始產生聯想。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二十一天的現象,稱為二十一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二十一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而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一至七天。此階段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階段: 七至二十一天。此階段表現為「刻意,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

第三階段: 二十一至九十天。此階段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

如果每二十一天形成一個習慣,何不利用這些二十一天去養成七個有利健康的好習慣呢?我開始慢慢想該養成什麼習慣呢?我該學習什麼呢?

「你無法選擇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但你可以選擇去愛它;你無法選擇自己的長相,但你可以選擇接納它;你無法選擇自己的過去,但你可以選擇現在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你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遭遇,但你可以選擇如何應對它;你無法選擇遇到的困難,但你可以選擇去解決它。人生有許多事情都無法選擇,但你永遠都能選擇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人生精彩與否,成功與否,幸福與否,不在於你選擇的部分,而在於你如何回應那不能選擇的部分。」每個人都有幫助自己度過劫難的法寶,在難熬的化療日子裡,除了眼淚,其實還有別的選擇。我選擇了改變,養成新習慣。

第一個習慣:好好愛自己

日本大提琴家夏恩調整心態,決定愛身體裡的每一個癌細胞,他視疼痛為「叫醒服務」,對其給予祝福和感謝。接著他決定愛生活的全部,包括每個人,每件事。一段時間後,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了。這便是生命的奇蹟。

疾病源自我們身體內在對愛的匱乏和缺失,而疾病也終將在無條件的愛和愛心中被清理和治癒。露易絲‧海每天對自己說:「我愛自己,我認同自己。「好吧,我決定先學會愛自己。

某日當我想到愛自己時,突然哭了。老媽看見我哭便問緣由,我說:「我居然不會愛自己,我不知道怎麼愛自己,我不知道什麼是愛自己。「如果我不會愛自己,又如何去愛別人?如果我沒有蘋果,又如何把蘋果給別人?都說要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可是卻沒人教會我們如何愛自己,那麼又如何愛別人呢?

媽媽說,那就從現在開始學著愛自己吧。

晚上,我用彩色筆在幾張白紙上寫下這樣的文字:「愛自己,認同自己,健康,寧靜,放鬆,快樂,我的世界一切都好。」並貼到了躺在床上就能看到的最明顯的地方。

露易絲‧賀(Louise Hay)在《創造生命的奇蹟:你的人生不一樣》一書提到:「病弱的身體、拮据的經濟狀況、糟糕的人際關係,都需要關注一件事的發生,即是否愛自己。當我們真正去愛,按照我們原本的樣子接受自己,認同自己時,生活當中一切就恢復正常了。我們已經責怪自己很多年了,試著讚賞自己,就會看到到處都會出現小小的奇蹟。愛自己並認同自己會創建一個安全的空間,信任、價值和承認將在頭腦裡協同起來。愛自己,就是從『不再因任何事情而責怪自己』開始。」

按照書中要領,我開始對著鏡子,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說:「我愛自己。」我們可以對著所愛之人說「我愛你」,可是對自己開口卻真的有點難,實在說不出口。我每天持續對自己做這個練習很多遍,慢慢地,我發現這句話可以很輕鬆地說出來了,我發現我真的開始愛上自己了。

當我對著鏡子開始練習的第一天,我告訴鏡子中的自己:「我愛自己,我認同自己,我的世界一切都好」時,覺得有些難為情。第二天,我開始有點習慣。第三天,當我對著小鏡子說「我願意改變」時,我看到了一個一臉愁容,貌似還有點生氣的自己,然後我轉化了聲音,開始對自己微笑,我變得柔美,我看到了一個真的願意改變的自己。

我愈來愈喜歡現在的短髮,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我,帥氣,陽光。我是女生,我把兒子的角色還給了父母。我雖然短髮,但我依然是一個內心堅強、充滿女人味的女人。

每天我都會跟鏡子裡的自己對話,跟鏡子裡的自己親吻,那一刻,愛便會從心中湧出來。我的確如此值得被愛。通過神奇的魔鏡練習,我看到了一個特別好特別值得愛的女孩。她是那麼善良,那麼可愛,我不能允許任何人、任何事情再傷害她。每天我對自己都有新認識。

其實我們要不斷在心裡、嘴裡重複想要的東西,逐漸把既有的思想觀念摒棄,才能徹底改變過去被負面想法綑綁住的自己,才能愈來愈好。

先學習愛自己,我一直在練習,但發現還不夠,我愛自己還不夠狠,不夠熱烈,缺乏激情。於是我想到了戀愛。我要學習的是愛上自己,並且深愛自己。

愛一個人的感覺,比如熱戀的時候感觸最深,你願意跟那個人在一起,只要他高興,你願意做任何事情,買最好吃的東西,一起去最想去的地方,一起看電影,哪怕躺在床上各看各的書,偶爾分享一下感受,也是如此美好,你絕對不會為難對方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因為你捨不得讓對方傷心或者不高興。

再比如,你的第一個最想要的孩子,孩子會笑,會叫爸爸媽媽,對每一個新鮮事物的探索,甚至犯了錯後的眼淚,你都會覺得可愛。如果孩子生病了,你是焦急的,你願意陪著孩子,幫助他,期盼他早日康復,期望早日看到他的笑臉。

這都是凡人的愛。既然我們都是凡人,那就從凡人體會的愛中學習愛上自己。所以我體會,愛一個人首先就是要愉悅彼此。那我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讓自己愉悅,不為難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只做愉悅自己的事情,簡單說就是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為難自己。

不論科學家還是眾多的癌症康復成功者,都告訴我們癌症最怕愛,愛和寬恕是治癒癌症最有效的方法,那我們後半生何不就做這一件事呢?

「愛上自己,愛上每一寸肌膚,愛上每一個細胞,愛上可以觸摸到身體的任何部分,愛上自己的靈魂,此刻你的生命,便能開始真正地成長。」是啊,我們每個人就是愛的本身,愛的本體,我們就是「愛」。

我愈來愈珍惜每一個二十一天。

生病不要責怪自己!放下糾結,看清疾病背後的真相,要時時刻刻感謝自己...

本文摘自《從心清除癌細胞:放下糾結,與自己和解,從心理學體悟癌症的七種療癒解方
【本文由時報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最近有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多半都有眼部疾病,而且可能干擾他們的日常生活,增加跌倒風險,研究刊登在《精神病學雜誌》(Neurology)。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醫學院的Carlijn Borm博士表示,對巴金森氏症患者來說,擁有良好的視力非常重要,可以彌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名YouTuber日前發布一支以母乳為主題的影片,以戲謔語氣評論母乳,但影片中對母乳味道、形狀的負面描述都背離事實、傳遞錯誤知識。台灣母乳協會在影片發布後,接獲許多母奶媽媽反映:「這是一支令人不舒服、戲謔、又未能傳達正確母乳知識的影片」,許多媽媽都覺得受到傷害。嘩眾取...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即日起,市場、觀光景點、夜市、寺廟等人潮聚集處,不論攤商或消費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強制所有人都必須戴口罩,同時實施人流管制與安全距離,禁止店家用試吃等活動招攬人潮,也建議民眾不要邊走邊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自即日起著名觀光景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不論是大人、小孩,每天活動走走、跳跳,難免會有所碰撞,在身上留下青一塊、紫一塊的「黑青(台語)」痕跡,更嚴重者則可能因為運動或姿勢不良造成腰痠背痛、挫傷,甚至骨折等問題。在華人世界裡,當各種跌打損傷出現時,除了西醫之外,中醫診所可能是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要去求診的地方。從中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