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產後不憂鬱 4方法助新手媽咪遠離壞心情

  有些媽媽會在產後進入一段低潮期,而另一半或是家人朋友們,扮演了關鍵的輔助角色。留意媽媽的心理狀態,並做好正確的陪伴方式,能協助媽媽遠離產後憂鬱。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佳霈指出,懷孕前後,女性荷爾蒙會產生大幅變化,容易讓媽媽的情緒產生較大波動,再加上要適應擔任照顧者的角色,累積照顧新生兒的疲勞、背負經濟壓力等,都容易讓媽媽感到鬱鬱寡歡。

  有些媽媽在產後第1周會感到情緒低落,但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仍能夠照顧寶寶,遇到開心的事情也會產生正面情緒,產後2周後情況就會漸漸復原。然而,如果情緒低落如果一直持續,甚至維持幾個月,則需要小心留意,及早尋求治療。

  產後憂鬱最常見於生第1胎,憂鬱症復發機率高達20至30%。林佳霈醫師建議,媽媽應在產後每周填寫1次產後憂鬱評估量表【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持續追蹤自己的心理狀態。由於媽媽剛生完孩子,容易將所有重心放在寶寶上,忽視自己的情緒變化;或起初填寫量表沒有異狀,但幾周後才出現憂鬱的跡象,因此丈夫可協助留意媽媽的心理狀況,適時提醒媽媽做產後憂鬱評估。

(一)同理對方

  當媽媽鼓起勇氣分享煩惱,其家人或朋友應試著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幫媽媽講出說不出口的感覺,就是最基本的同理技巧,很多時候藉由同理媽媽的感受,就能讓對方感到滿滿的支持。

(二)擔任傾聽者而非指導者

  當他人分享自己的煩惱,我們有時會不小心落入「指導者」的角色,跟對方說明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只說一些加油打氣的話語,例如:「想開點」、「放輕鬆」、「振作點」,但這些話語無助於安慰產婦,反而容易間接形成「指責」加重壓力。產後憂鬱的媽媽不缺乏指導,而最需要傾聽與陪伴,只要聆聽對方抒發情緒,陪伴在身旁,就能給予良好的心靈慰藉。

(三)不要只關注寶寶

  當媽媽經歷完辛苦的生產歷程,親朋好友來拜訪,焦點卻全在新生兒身上,自然會感受不佳。因此,家人、朋友可多主動給予一些關心,肯定其付出,多給予媽媽精神上的支持。

(四)陪伴媽媽就醫

  社會對於產後憂鬱仍抱持許多偏見、誤解,難免會使媽媽對於就醫治療感到彆扭,家人、朋友應主動陪同就醫,除了能幫忙注意醫師所叮嚀的事項,也能給予媽媽安全感,陪伴度過產後憂鬱的難關。社會上也有很多心理資源及實質資助可以運用,媽媽必要時可以詢問當地衛生局或社會局以獲得協助。

★原文刊載於2019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86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圖片來源 1、胡蘿蔔 胡蘿蔔具有很高的保健作用和醫療價值,但美國食品專家卻告誡人們:“胡蘿蔔下酒”的吃法是不利健康的。因為胡蘿蔔中豐富的胡蘿蔔素和酒精一同進入人體,就會在肝臟中產生毒素,引起肝病。 所在,人們要改變“胡蘿蔔下酒”的傳統吃...

閱讀詳情 »

1月26號上午9點半左右,一個媽媽抱著3歲孩子跑到醫院,兒科醫生檢查後發現,孩子瞳孔已經散大,臉色發紫,呼吸心跳都沒了,雖然經過搶救,但沒能救回孩子。孩子媽媽不甘心,又叫了輛救護車送到其他醫院搶救。如果媽媽早知道這個知識,悲劇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請你們看完一定要轉知親友!!這真是太重要了!一般人在那...

閱讀詳情 »

最近熱播劇《羋月傳》王后產子過程中有一段對白,大致意思是這樣的「熱水,熱水,這時候熱水不能斷,吩咐伙房要不斷的燒熱水……」,這句台詞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產子環節都有涉及,大家也都很順受的接受了,但看完電視的劇粉們應該也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生孩子要開水,要燒那麼多開水乾嗎...

閱讀詳情 »

翻拍jadan下同 2009年美國康乃狄克州一位55歲的婦女在自己家裡遭到了一頭名為Travis的黑猩猩的攻擊。Travis 作案風格很硬朗,直接撕裂了女人的鼻、唇、手和眼睛,女士的面部骨骼也受到了嚴重創傷,落下了嚴重的腦部傷害。   在這起襲擊案中,旁邊有一位女士試圖去將Travis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