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產後不憂鬱 4方法助新手媽咪遠離壞心情

  有些媽媽會在產後進入一段低潮期,而另一半或是家人朋友們,扮演了關鍵的輔助角色。留意媽媽的心理狀態,並做好正確的陪伴方式,能協助媽媽遠離產後憂鬱。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佳霈指出,懷孕前後,女性荷爾蒙會產生大幅變化,容易讓媽媽的情緒產生較大波動,再加上要適應擔任照顧者的角色,累積照顧新生兒的疲勞、背負經濟壓力等,都容易讓媽媽感到鬱鬱寡歡。

  有些媽媽在產後第1周會感到情緒低落,但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仍能夠照顧寶寶,遇到開心的事情也會產生正面情緒,產後2周後情況就會漸漸復原。然而,如果情緒低落如果一直持續,甚至維持幾個月,則需要小心留意,及早尋求治療。

  產後憂鬱最常見於生第1胎,憂鬱症復發機率高達20至30%。林佳霈醫師建議,媽媽應在產後每周填寫1次產後憂鬱評估量表【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持續追蹤自己的心理狀態。由於媽媽剛生完孩子,容易將所有重心放在寶寶上,忽視自己的情緒變化;或起初填寫量表沒有異狀,但幾周後才出現憂鬱的跡象,因此丈夫可協助留意媽媽的心理狀況,適時提醒媽媽做產後憂鬱評估。

(一)同理對方

  當媽媽鼓起勇氣分享煩惱,其家人或朋友應試著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幫媽媽講出說不出口的感覺,就是最基本的同理技巧,很多時候藉由同理媽媽的感受,就能讓對方感到滿滿的支持。

(二)擔任傾聽者而非指導者

  當他人分享自己的煩惱,我們有時會不小心落入「指導者」的角色,跟對方說明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只說一些加油打氣的話語,例如:「想開點」、「放輕鬆」、「振作點」,但這些話語無助於安慰產婦,反而容易間接形成「指責」加重壓力。產後憂鬱的媽媽不缺乏指導,而最需要傾聽與陪伴,只要聆聽對方抒發情緒,陪伴在身旁,就能給予良好的心靈慰藉。

(三)不要只關注寶寶

  當媽媽經歷完辛苦的生產歷程,親朋好友來拜訪,焦點卻全在新生兒身上,自然會感受不佳。因此,家人、朋友可多主動給予一些關心,肯定其付出,多給予媽媽精神上的支持。

(四)陪伴媽媽就醫

  社會對於產後憂鬱仍抱持許多偏見、誤解,難免會使媽媽對於就醫治療感到彆扭,家人、朋友應主動陪同就醫,除了能幫忙注意醫師所叮嚀的事項,也能給予媽媽安全感,陪伴度過產後憂鬱的難關。社會上也有很多心理資源及實質資助可以運用,媽媽必要時可以詢問當地衛生局或社會局以獲得協助。

★原文刊載於2019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86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越南衛生部昨日通報的境外移入病例中,一名患者是43歲的「中國籍專家」,2月19日從台灣飛往胡志明市。針對這起疑似從台灣輸出到越南的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說明,該名個案是「台灣籍人士」,他出境前和入境採檢都是陰性,檢疫期滿時採檢才變陽性,後續指揮中心會針對該案在台灣的4名密切接觸者...

閱讀詳情 »

國際間瘋搶COVID-19疫苗,義大利在當地時間4日表示,已阻止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25萬劑疫苗運往澳洲,這是根據歐盟疫苗監督計畫實施的首例出口禁令。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指出,這樣的效應應會隨時間遞減,台灣也會盡量避免遇到疫苗被阻擋的事。大廠疫苗出現供...

閱讀詳情 »

日本一名女性在接種美國輝瑞研發的COVID-19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是日本首例。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類過敏案例屬於本身體質上就會有的反應,民眾若擔心有過敏、副作用等狀況,建議接種前可以先跟醫師諮商。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一名女性在接種輝瑞疫苗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

閱讀詳情 »

國民黨立委陳以信昨天在立法院質詢時,表達對蔡政府防疫表現高度肯定,特別獻花給行政院長蘇貞昌和衛福部長陳時中,此舉被前國民黨立委蔡正元怒批「噁心程度連民進黨立委都做不出來」。陳以信昨天晚間致歉後,今天帶著兒子專程回到集中檢疫所獻花,感謝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陳以信昨天下午站上立法院質詢台時,特別分享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