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用智慧科技抗疫! 「零接觸」也能幫病人看診

用智慧科技抗疫! 「零接觸」也能幫病人看診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醫療院所嚴陣以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科技產學團隊,率先推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照護團隊無須進入病房即可全自動量測病人心律、呼吸、體溫,病人生理數據、影像及檢驗結果均自動彙整、判讀,若有異常第一時間發出警示,醫病即時透過視訊系統互動,照護品質零落差,人員接觸減少,避免感染風險。

智慧防疫系統 減接觸避感染更安全

根據統計,醫護人員每一天平均進入病房接觸病人約12-15次,進入病房後的工作流程包括量測生理數據、給藥、填寫護理記錄等,病人呼叫或其他緊急狀況也須隨時因應。

為減少醫護人員進入病房面臨的感染風險,研發團隊實地考察防疫病房與作業狀況,首先於病房利用影像與紅外線偵測技術,內建AI演算法,可鎖定病人自動量測心律、呼吸和體溫等數據;病人透過行動裝置掃描QRcode下載醫院App即可掌握自身生理數據、醫療紀錄及電子衛教資源。

遠距視訊病歷 打破時間、空間限制

護理站電子白板設置「病人動態儀表板」,自動彙整、判讀病人各項生理數據、檢驗報告及影像,一旦有異常立即予以警示,醫護團隊可運用「遠距視訊病歷共享」,啟動跨團隊多方視訊會議,共同討論後續治療計畫,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確保照護品質。

另外,病房以遠距視訊整合緊急呼叫鈴的即時視訊系統,病人可啟動視訊與醫護人員即時溝通,如偵測出病情變化或發生緊急狀況,護理站也可遠端開啟病房影像立即予以關懷。

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 提升醫療資源利用率

值此防疫關鍵時期,北醫附醫陳瑞杰院長表示,不僅考驗醫護人員的緊急應變能力,也是改變過去照護方式的契機,而科技可以跨越空間與時間限制,自動數據蒐集、持續監控與早期疾病之預警,減少醫護人力負荷。

而隨著疫情持續發展,未來病毒可能再度捲土重來,台灣累積強大的醫療軟硬體技術實力,經由醫院場域可作為串接臨床作業與產業實務的交流平台,期能運用數位醫療科技來協助醫療防疫,打造新一代防疫科技產品。

【延伸閱讀】

送暖!知名藥廠捐贈防疫物資 助全台百餘社福團體抗疫
疫期每天戴口罩狂冒痘? 皮膚科醫師這樣建議
發炎、感染來勢洶洶! 小心繼發性免疫缺乏病
乾眼症跟你想的不一樣 眼科醫師揭迷思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04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酒後不要泡澡,應立刻喝運動飲料   話說回來,保養身體時我們最應該注重哪一點?我認為最應該注重的,就是「睡眠」。 睡眠可一次消除平時累積的疲勞,對我們而言是最珍貴的時間。睡眠時,體內會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消化、吸收並做好排泄的準備。同時修護白天的傷害,恢復精力充沛的身體狀態。睡眠不只能消除身...

閱讀詳情 »

午餐後昏昏欲睡,3個訣竅能解決   過去大家常說「早餐是金、午餐是銀、晚餐是銅」,但對於飲食分量卻絲毫未提。我認為一天三餐最好的黃金比例就是「早餐:午餐:晚餐=1:2:1.5」。 早餐吃太飽時,身體為了消化吸收,會讓大量血液流往內臟,導致大腦血流量降低。上班族必須從一大早火力全開,發揮百...

閱讀詳情 »

P78-91 1天1.5餐,「消化本能」最能有效運作 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遠離高血壓、糖尿病   本書的開頭提過,「飢餓感」具有喚醒各種本能的力量,而「飢餓感」帶來的食慾,是人類活動的根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本能之一。 「性本能」同樣是原始本能,但是一、二週的空白並不會死亡,然而,食慾本...

閱讀詳情 »

「肚子餓」就要進食,預防胃炎、胃潰瘍   消化並吸收我們吃下的食物,當然是由腸胃等消化系統負責,但是,即使同樣都是腸子,大腸的主要工作,也只有吸收水分而已。 胃和小腸(十二指腸、空腸、迴腸)是吸收並消化養分的主要器官,食物會在小腸停留將近一天,養分被吸收之後,再送進大腸成為糞便。 消化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