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男大生輕忽胸口悶痛 縱膈生殖細胞瘤上門

男大生輕忽胸口悶痛 縱膈生殖細胞瘤上門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一名19歲陳姓男大生因胸悶、胸痛造成無法起床緊急送醫,至雙和醫院急診檢查發現,前縱膈有個約11-15公分的腫瘤壓迫心臟。經雙和醫院外傷科張統優主任診斷為前縱膈生殖細胞腫瘤,病理切片為精原細胞瘤,是性腺外生殖細胞瘤,等同男性的睪丸癌。採用微創胸腔內視鏡手術切除,而非傳統的正中鋸胸骨開胸術,由劍突下小傷口取出腫瘤,病人目前已完成術後化學治療,情況穩定。

前縱膈腔生殖細胞瘤 好發15至35歲男性

張統優主任表示,前縱膈腫瘤病人只有15%-20%為生殖細胞瘤,其中約50%是良性畸胎瘤,個案本身的精原細胞瘤並非發自於生殖腺(男性為睪丸、女性為卵巢)再發生轉移,而是長在性腺外的原發前縱膈腔生殖細胞瘤,相當罕見。這種腫瘤常易生成巨大腫瘤,並會侵入胸腔附近的結構組織,好發族群為15至35歲男性。初期幾乎無症狀,腫瘤若壓迫到氣管或支氣管,可能引起咳嗽、喘、胸痛、咳血等症狀。通常待腫瘤大到造成呼吸衰竭及心臟血管的症狀才被發現。

張統優主任解釋,傳統胸腔手術需要開胸,從脖子下方至上腹部,約30-40公分長度的傷口,並須鋸開胸骨,才可切除腫瘤。隨醫學進步,微創手術逐漸為開胸手術主流,為保留病人運動員特性,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後採微創胸腔內視鏡手術,僅以側邊兩個約1-2公分傷口完成手術切除,從劍突下方傷口取出腫瘤,手術耗時約2小時,既可切除乾淨又不破壞病人的肌力與骨骼,並大幅減少傷口疼痛。

術後仍要化療 10年存活率高

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謝燿宇醫師說,病人經確診為前縱膈腔生殖細胞瘤,在完成胸腔腫瘤手術切除後,需再進行化療。一般而言,前縱膈腔生殖細胞瘤接受鉑金類為主的化療有不錯治癒效果,且有10年以上存活率,甚至不再復發。

張統優主任強調,隨著微創手術技術進步,醫師可針對不同各種病症如胸腺瘤、胸腺增大(重症肌無力)、畸胎瘤、神經性腫瘤等進行手術諮詢,建議民眾要定期做健康檢查,當身體出現異常時,才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延伸閱讀】左側陰囊「精索靜脈曲張」 恐致不孕莫輕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59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內新增5名境外移入病例!今(28)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分別是4名菲律賓與1名香港移入病患,都在7月26日搭機入境,5人都是台灣籍,除1名無明顯症狀外,其餘入境時都有症狀立即採檢,目前都在醫院隔離治療,匡列27名接觸者,當中22名列居家隔離,5人列自主健康管理。...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昨(27)日泰國通知我方,1名泰國移工回國時,新冠核酸檢驗陽性。今(2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出更多訊息,2018年1月來台,2020年7月21日與泰籍女友一同離境,雖然在泰國確診,但因發病日可能在7月22日,推算潛伏期,極有可能在台灣感染,但不列本土病例案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1名從台灣返回泰國的泰籍移工,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引起民眾恐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召開記者會說明,該病患在7月22日出現疑似病症,25日檢出陽性,目前已匡列189名可能接觸者;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上午說,「這代表台灣的社區中有潛在的無症狀感染威脅」,建議外籍學...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醫師,我的小孩跟同學們比起來比較矮,怎麼辦?」中醫兒科門診常會遇到父母帶小孩前來諮詢成長發育問題,多半希望男生能像大樹一樣高、女生高佻玲瓏有致。 其實受到飲食西化、營養較充足的影響,台灣人平均身高有成長趨勢,只是隨著生育率降低,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瑰寶,除期盼孩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