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男子長期貧血又腹脹 原來是胃幽門螺旋桿菌在作怪

男子長期貧血又腹脹 原來是胃幽門螺旋桿菌在作怪

【NOW健康 林芊聿/台北報導】28歲的張先生長年貧血,近日經常感到腹脹、難以消化,至腸胃科就醫,經胃鏡檢查,發現胃靠近幽門的地方有廣泛性發炎,十二指腸也有潰瘍過的疤痕,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幽門桿菌感染,雖經藥物治療後以改善消化症狀,但長期貧血的問題仍有待持續追蹤。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慢性貧血的原因與血球原料吸收不足、體內造血、血球溶血、血球流失有關,如果感染幽門桿菌,就會造成血球流失及血球原料吸收不足的問題,進而引發貧血。胃幽門螺旋桿菌是1種在人體胃內的微生物,人體受此菌感染後通常會終身帶菌,引發慢性發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胃炎,也可能引發全身慢性發炎,則造成免疫反應。

 

研究顯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腺癌、某種胃淋巴癌、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不明原因血小板低下紫斑症,以及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有關。康本初解釋,幽門桿菌會破壞胃黏膜,引發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癌等,常見症狀包括腹脹、腹痛、消化不良,而眾多胃疾常造成慢性出血,造成血球流失,出現頭暈、疲倦、體力差等貧血症狀。

 

康本初說明,幽門桿菌感染若造成慢性胃炎,就會減少胃酸分泌,讓食物中的鐵較難吸收;如果引起萎縮性胃炎,則較難吸收食物中的維他命B12。鐵和維他命B12均是製造血球的原料及必需物質,一旦長期缺乏,就會導致長期貧血。

 

幽門桿菌感染可能增加胃癌發生的機會,因此當長期貧血或有腹脹、消化不良症狀時,應至腸胃科就醫檢查,盡早發現治療。倘幽門桿菌治療後仍持續貧血,建議進一步檢查找出造成貧血的因素。該如何預防幽門桿菌感染?康本初提醒,幽門桿菌是經口傳染的細菌,寄生在胃的幽門附近,台灣目前盛行率約20%,預防感染首重飲食衛生,使用公筷母匙,避免飲用有汙染之虞的水,不以口中食物餵食嬰兒。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1名婦人近日時常感覺耳朵疼痛,某天早晨起床後,竟然猛一陣頭暈目眩,幾乎無法站立,躺在床上許久才稍有好轉,起初婦人以為只是睡眠品質差導致精神疲累而不以為意。不料,1周後還發現耳朵附近長出許多顆小皰疹,就醫後驚見是「皮蛇」入侵耳朵,傷及內耳平衡神經,才導致眩暈發作。 資深...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終身投入教育界,帶領無數莘莘學子的退休女老師,年過60歲後,記憶力日漸衰退,常常找不到東西,有時候是錢包,有時候是醬油,而且會堅持當下一定要找到才能做其他事。直到有天,患者自己搭公車坐過站,下車後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家,焦慮不已的患者只能打電話請先生來接她。這件事情讓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7歲賴先生十多年來飽受脊髓空洞症所苦,四年來歷經三次手術,雖然改善左手無力症狀,但卻經常痛到無法成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接受多種治療均不見效,所幸透過「脊髓電刺激療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治療後,疼痛指數從10分降至3分,睡眠品質也大幅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媒體報導指出,有1名51歲男子於10月10日接種流感疫苗,10天後出現手腳發麻、呼吸急促等症狀,緊急送往加護病房,一度病危,醫院發出病危通知,脊髓液化驗確診為罕見的「GBS格林巴利症候群」,醫師懷疑可能與疫苗有關。 韓國近日傳出近50位民眾疑似因施打流感疫苗而死亡,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