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男性注意!「高瘦」竟差點要命 15歲的他反覆自發性氣胸送醫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體型高高瘦瘦的男性,突發「胸痛」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門診就有一名15歲的男學生,日前左胸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呼吸,匆匆忙忙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就醫,診斷為自發性氣胸復發,醫師一問才發現,原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過去發作發作次數頻繁,右側也曾發作過氣胸,而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正是自發性氣胸的好發族群。

該名男同學,最後經醫療團隊評估,決定接受「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雙側肺泡切除術併肋膜沾黏術」治療,術後第5天,平安出院,免於氣胸復發之苦。

台北慈濟醫院急胸腔外科醫師洪嘉聰表示,氣胸是指因外傷或無任何外在因素的情況下,肺泡破裂,導致空氣不正常進入肋膜腔,引發肺臟部分或完全塌陷,使患者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要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自發性氣胸好發於16至24歲間,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且在未手術的情況下,復發率可高達30%至50%。

洪嘉聰指出,自發性氣胸若是未適當治療且頻繁復發,大量氣體反覆進入肋膜腔,不斷壓迫肺臟及心臟,致使肺部完全塌陷、血液回流受阻,就可能演變為「張力性氣胸」,發生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洪嘉聰說,氣胸患者會評估嚴重程度視病情給予不同治療。若氣胸範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臥床休息吸純氧,待空氣自行吸收,或以胸管引流胸腔多餘空氣,加速病患恢復;若以手術方式治療氣胸,醫師除了切除異常肺泡外,會視病情需求執行肺臟與肋膜間的沾黏手術,避免空氣再度進入肋膜腔,誘發氣胸發作。

傳統的「開胸手術」,得在肋間劃出約10公分的切口,術後傷口的疼痛時間與恢復期都較長,所以病人接受意願低。不過,洪嘉聰強調,隨著醫療進步,近年採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切口大小不超過3公分,能將復發率降低至5%以下;而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更是在胸骨下方劃開一小切口,進入胸腔以進行手術,不僅可以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更能避開肋間神經之壓迫,減少病人術後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醫師提醒,除了自發性氣胸,呼吸系統疾病、抽菸或創傷也可能造成「續發性氣胸」、「創傷性氣胸」。曾氣胸發作的患者,一旦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另外,應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如潛水、高空跳傘等,若需搭乘飛機也應先向醫師諮詢,以減少發作機率。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冬至抓到「防腐劑湯圓」! 食藥署公布最新不合格名單

全民開打第三劑維持「間隔5個月」 12/24混打解禁!陳時中:廠牌隨你選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衛生福利部公布108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肺癌、肝癌、大腸癌再度名列前三!  108年十大癌症死因順位依序為:第一名:氣管、支氣管和肺癌第二名:肝和肝內膽管癌第三名: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四名:女性乳癌第五名:口腔癌第六名:前列腺(攝護腺)癌第七名:胰臟癌第八名:胃癌第九名:食道癌第十名:卵巢癌 肺癌、...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肚子一餓就易怒、不開心?背後其實全是血糖搞的鬼!董氏基金會引用研究結果指出,低血糖會導致不良的情緒狀態,也會讓人感到壓力和憂鬱,專家更指出,過去對於憂鬱或焦慮症的患者,我們往往只注意到症狀本身的治療,但從研究發現,飲食習慣也應納入治...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進入6月以來,全台各地持續飆高溫,但除了要預防中暑之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得留意「心」危機!醫師就提醒,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的傷害較為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天氣太熱同樣容易傷「心」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

閱讀詳情 »

有時在手上、身體上會發現突然冒出紅痣,紅痣到底從哪來呢?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紅痣主要是因為皮膚老化以及血管增生所致,通常年紀越大越常見,屬於皮膚的良性組織,然而,若紅痣出現異常變大或出血狀況時,應積極就診接受檢查。  紅痣是皮膚常見的組織,經常可在手臂上、身上、甚至臉上都可觀察到,但到底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