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男罹最短命癌 免疫療法治療2年正常上班

男罹最短命癌 免疫療法治療2年正常上班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頭頸癌在亞洲發生率高於全世界,主要發生部位集中在鼻咽、口腔、口咽、下咽及喉等五個主要區域,其中又以口腔癌更是高居台灣地區常見的十大癌症。根據衛生福利部106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4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位居男性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及發生人數第4位,每年約有7000名新發生個案、3000人死於口腔癌,平均死亡年齡58歲,與國人平均壽命相較下,少活約22年。

頭頸癌的傳統治療方法為藥物及放射線療法,近期國內已通過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針對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輔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羅若玲表示,門診中有頭頸癌患者經傳統治療失敗後使用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腫瘤縮小至再次使用化療,目前病況控制良好。

免疫療法兼顧生活品質 輸注半小時可返家

羅若玲主任提到,該名患者很年輕,年約40多歲的男性上班族,2年前發病就診時已是頭頸癌及擴及食道第IV期,患者在患部常感到劇痛,經過標靶治療及化療皆失敗,於是接受醫療團隊的建議採用新型免疫抗癌藥物Anti-PD1,經過10個月的療程後,脖子腫瘤明顯縮小,於是再嘗試使用化療,反應也很好,患者維持罹病前生活作息,仍保有工作。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的優勢在於只需在門診施打30至60分鐘,患者不用住院接受治療甚或因配合療程而暫停工作,作為二線治療反應率達到13-16%,且有反應的患者多能夠得到長期的疾病控制期達9-18個月。新的免疫療法提供多一個治療契機,面對疾病有治癒的空間。


男罹最短命癌 免疫療法治療2年正常上班

喚醒人體自我防衛機制 副作用發生率較低且可控制

輔大醫院藥劑部副主任劉人瑋說明,人體正常的免疫系統可辨識外來抗原進而消滅,但癌細胞之所以稱為「不死的細胞」,就是藉由讓免疫系統無法辨識,逃脫免疫細胞的清除,而這個機制是因為癌細胞有能結合免疫細胞上的PD-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使得免疫細胞無法維持活性,失去消滅癌細胞的能力。調控免疫細胞活性的免疫療法藥物,就在於讓免疫系統重新有能力辨識癌細胞,讓免疫細胞發揮殺癌功能,喚醒人體自我防衛機制。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仍有副作用,包括發炎反應如肺炎、腸炎,但是發生機率較低,且可以監測並控制症狀。

此外,Anti-PD1免疫療法在國內已陸續通過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頭頸癌、泌尿道上皮癌及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等適應症,應用範圍愈來愈廣,對癌症患者來說不啻為治療曙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89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心悸、心臟無力、走路會喘,60多歲賴姓阿嬤總是一副病懨懨的模樣,整天常在沙發唉聲嘆氣,唸著「呷老就老歹命」,以為是心臟無力,年初病情惡化,連走路都成問題,在家人陪同下,坐著輪椅進入診間,抽血檢查確診為腎性貧血。 員林基督教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明哲指出,約有六七成慢性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最近有很多人感冒,甚至因為感冒而導致過敏病人的過敏症狀更加嚴重,紛紛因此而掛病號。西醫針對感冒有很多西藥來緩解症狀,但往往也會出現一些副作用;而傳統中醫藉由中藥也可治療感冒,紫蘇和薄荷就很常用到。 秋天與肺相對應 呼吸系統易受攻擊 中醫師莊雅惠表示,秋天天氣轉涼,以傳...

閱讀詳情 »

撰文/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所謂感冒就是醫學上俗稱的「上呼吸道感染」,主因是鼻腔、口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受到病毒或細菌入侵而誘發感染,引起發炎的反應。由於這些黏膜組織需要常常與外在接觸,建立防衛機制,做為保護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強化黏膜的健康與完整性,即可減少感冒的機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台南一名民眾7月拾獲一隻東南亞蝙蝠,檢驗結果出爐,證實帶有新型麗沙病毒,此為全球首例。疾管署指出,新型麗沙病毒與狂犬病病毒為類似,不慎遭蝙蝠抓咬傷恐感染致死,目前已調整「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種適用對象;若民眾遭蝙蝠抓咬傷,經醫師評估可施打。 蝙蝠檢出新型麗沙病毒 疾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