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異位性皮膚炎誤用偏方 導致併發症恐難收拾

  20歲的小華本來應該是享受自己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的年紀,但是因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在高二時輟學,目前正在家中休養,如果可以有更好的治療,相信現在的他,正享受著屬於年輕人的燦爛歲月。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提到,不只是異位性皮膚炎,其他皮膚免疫性疾病包括乾癬、乾癬性關節炎、慢性蕁麻疹、水皰性疾病等都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的慢性疾病。有不少患者因為對自身疾病認識不足,往往會誤以為自己的皮膚問題是因為免疫功能太弱所造成,自己採用偏方或是採用自我修復的方法來解決,往往延誤病程,更可能導致一些後續的併發症。

  近年來皮膚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蓬勃發展,目前已經有不少針對皮膚發炎或免疫反應來作用的專一性藥物上市,包括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讓這些慢性疾病可以獲得更好的控制,使患者的生活品質都獲得大幅度的改善。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蔡仁雨提醒民眾,在這資訊暴炸真假難辨的網路流言下,民眾往往無從正確去挑選合適的醫師,如果沒有親人或醫師推薦或轉介,建議優先找皮膚專科醫師諮詢再進一步處理。

  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具有完整皮膚訓練,例如:皮膚解剖、生理、病理基礎等,能辦別及診斷各種皮膚狀況,許多皮膚病灶若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診治,才可避免因延誤而造成傷害。

相關推薦

▲輔助性化療突破性發展,讓胃癌治療有如發現新大陸。(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在台灣,每年有接近4千例的新增胃癌,棘手的是,其中有3成發現已晚,增加治療困難度,不過,國內抗癌名醫、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以書拿大航海時代為比喻,強調近十年來胃癌治療有如「發現新大...

閱讀詳情 »

▲台灣人早期胃癌發現比率遠輸飲食習慣相近的日韓,醫師點出最大問題癥結在於篩檢。(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明明飲食習慣差不多,台灣的胃癌病人,相較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兩地,卻有著「為時已晚」的要命落差,日韓早期胃癌占比高達6到7成,台灣卻不到3成,國內抗癌名醫、台灣內...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人口老化、加上醫療進步存活長,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數字,去年底全台領有「重大傷病卡」國人人數已有約90萬人,醫療費用更是首度突破2千億,足足占了健保總額近3成,這讓健保署今(2)日表示,將持續針對現有30項重大傷病進行滾動式檢討,希...

閱讀詳情 »

▲(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手指疼痛,甚至彎下去就卡住、扳直就「喀」一聲?當心「板機指」已經上身了。醫師表示,要破解「板機指」一開始可藉由手指體操,搭配蠟療、熱療、電療或紅外線光療等方式改善疼痛,促進組織修復,恢復活動度,如果進展較嚴重則可注射類固醇,以達到長時間的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