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當心年幼異常口腔習性 易成前牙開咬

當心年幼異常口腔習性 易成前牙開咬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19歲林小姐來到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尋求矯正的主要原因是前牙完全咬不到,主訴自己暴牙而且下巴又後縮,從小嘴唇就不容易閉緊,下巴發育感覺不足,並提到弟弟也是前面牙齒咬不到。經由王崇歷醫師檢查發現,上顎牙弓窄縮且外暴,舌繫帶過短伴隨著低位的舌頭位置合併下臉部過長。歷經兩年的矯正治療後,牙齒開咬的狀況已恢復正常,可以完全咬合,臉部外觀也沒有過長,林小姐終於展現難得的自信笑容。

開咬原因分先天與後天 後天與發育有關

開咬原因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先天原因像是一些罕見的症候群造成的小下巴導致前牙開咬,或者本身骨骼型態就是下半部的臉部較長,導致門牙距離較遠容易造成開咬。

至於後天原因就是發育過程的問題,尤其是小朋友的不良口腔習慣也會導致前牙開咬,例如口呼吸、與年紀不相符的吸吮、伸舌習慣、喜好咬異物等。因為在正常口腔的肌肉平衡下,上下牙弓可以適當地往前往側邊發育,但是當異常的口腔習慣存在時,肌肉的動力平衡會被打破進而影響生長發育。

習慣用口呼吸要注意 當心臉頰肌力失衡

例如習慣用口呼吸的病人,會利用頭部前傾的方式來獲得更多咽部空間以進行呼吸,容易導致肌肉疼痛,並且雙側臉頰部分肌肉張力增加,低位舌頭導致上顎牙弓內失去舌頭的力量,如此一來肌肉動力平衡失調就會讓上顎牙弓窄縮,造成前面牙齒暴牙,上顎後牙過度生長導致下臉部比例增長,前面牙齒就更不容易咬到。

異常吸吮也會造成開咬 勿有咬異物習慣

過短的舌繫帶也會導致舌頭運動受限及位置異常,同樣會衍生上顎窄縮前牙開咬的問題。異常的吸吮與不良的伸舌習慣也會容易造成前牙沒有咬合接觸,像是吸吮奶嘴的小朋友會產生前牙寬扁的開咬型態,而吸吮手指的小朋友則會產生較大的開咬範圍,並且會在慣用吸吮的手指指背上發現長繭的情形。喜好咬異物的習慣,像是咬鉛筆、髮夾等等,會衍生前面牙齒切端磨損,也是有可能會造成開咬情況。

防範前牙開咬 正確餵養母乳

口腔顎面部的型態與功能是相互協調且同步發展的。所以從出生開始,建立正確母乳餵養有助於養成鼻呼吸習慣,正確添加副食品有助形成正確的咀嚼及吞嚥方式。改正口腔不良習性,像是吸吮奶嘴或手指、咬筆等習慣,以減少發育過程中產生不利影響。

從孩童時期做起 定期檢查牙齒

王崇歷醫師表示,孩童時期開始定期檢查看牙醫,從塗氟開始做起,讓小朋友慢慢習慣牙齒成長的步調。如果有發現異常口腔習性也能早起阻斷甚至早期預防,就能大幅減少未來開咬機會,即使將來需要齒顎矯正治療,也能降低治療難度。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56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清明節將近,台北市衛生局抽驗清明應節祭祀食品35件,結果5件不符規定,包含2件米濕粿類食品分別檢出防腐劑去水醋酸及調味劑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鹽、2件豆干(絲)檢出殺菌劑過氧化氫殘留、1件花生粉檢出黃麴毒素超量。不符規定產品,屬北市業者均已依法處辦;來源屬外縣市者,已移請所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生殖醫學越來越進步,不孕症治療已不像以前那麼痛苦!目前已能經由「冷凍胚胎」成功懷孕,甚至不必再周而復始的忍受施打排卵針的恐懼;臨床上,就有一名36歲女子,一直無法自然懷孕,接受試管嬰兒技術雖順利懷孕,但卻發生流產,所幸有將胚胎冷凍,之後又以冷凍胚胎順利懷孕。有一位結婚六年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日本德國麻疹疫情相當嚴峻,累計通報病例要比去年同期高出22倍之多;疾管局特別呼籲國人注意,尤其是1歲以下嬰幼兒及不具德國麻疹抗體的孕婦,應避免前往流行地區。疾管局指出,日本德國麻疹疫情從去年燒到現在,截至今年第10週,累計通報德國麻疹病例已達1656例,是去年同期的22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以往接受傳統「開心」手術死亡風險高的高齡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目前已有新的免開刀手術可取代。「經導管人工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自2010年9月台大醫院第一位成功案例後,目前全台已有17位平均年齡82歲的成功案例,並於2012年底被衛生署納入常規手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