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當心腸癌三大自覺症狀 勿因防疫延誤防癌

當心腸癌三大自覺症狀 勿因防疫延誤防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國民健康署補助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致多數民眾不敢至醫療院所接受癌症篩檢與治療。每年三月為大腸直腸癌防治月,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攜手國內三大病友協會(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台灣腸癌病友協會、臺中市腸腸久久協會),提出「腸癌照護有秘訣、接力治療有攻略」衛教主軸,呼籲國人注意腸癌三大「自覺症狀」。

疫情影響2成患者延誤治療 醫籲:定期篩檢、穩定治療是關鍵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教授表示,這兩年臨床門診發現,早期新確診個案數明顯減少,確診人數若突然下降很明顯是因疫情影響,推測未來幾年晚期確診的患者比例,恐因篩檢人數下降而些微上升。此外,據臨床門診觀察,粗估有高達2成的患者因疫情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故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一子腹瀉、一下子便秘),應就醫檢查。除了上述自覺症狀外,其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

當心腸癌三大自覺症狀 勿因防疫延誤防癌

遇疫情不敢回診 第三期惡化成第四期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也分享,一名57歲婦人,兩年前確診大腸直腸癌三期,透過電療、化療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續僅需透過輔助性化學治療與定期追蹤即可。但後續因疫情不敢到醫院回診,直到肛門與會陰部「流湯、噴膿」,緊急就醫後才發現腸癌已惡化至四期,如此一來不僅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

以往患者聽到癌症進展成第四期,都會非常沮喪失落,甚至想放棄治療。標靶藥物問世後,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已非末期,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一線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研究調查統計,第四期存活率接近2成,大幅優於歐美日韓之醫學中心。藥物多元、接力完整治療,延長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

當心腸癌三大自覺症狀 勿因防疫延誤防癌

腸癌照護Line頻道《iCare愛幫忙》上線 保單試算、就醫提問單等功能

為幫助腸癌患者能隨時隨地得到正確且完整的資訊,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推廣腸癌Line頻道《iCare愛幫忙》,預計於下半年更新上線。楊純豪理事長表示,在診間時民眾心中總有很多疑問,但礙於看診時間有限,經常無法全面性的問答。有鑑於此,《iCare愛幫忙》擁有一功能為「就醫提問單」,其會列出治療期間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以及面對治療時在乎的事項,患者可根據個人狀況進行勾選,並將事先列好的問題帶至診間與醫師共同討論,讓醫病雙方於看診時可充分溝通,進而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與選擇。甚至具有保單試算功能,可一眼了解自己保險的保障內容與金額。

病友協會暖心共伴 鼓勵病友勇敢面對、積極治療

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醫師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就算是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以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危害!

臺中市腸腸久久協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微創中心主任陳宏彰醫師也呼籲,現今已有許多治療武器,配合醫囑、治療不中斷是首要之道。除了醫師專業治療,患者間抗病經驗交流與心路歷程分享,也是抗癌重要動力之一,鼓勵癌友可多參加病友團體活動,一起攜手勇敢面對。

【延伸閱讀】

30歲正籌備婚事驚罹腸癌 三次復發轉移尪從不悔婚

腸癌8成與飲食有關! 營養師公開「防癌6大類食物清單」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27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缺鐵造成的貧血症是困擾世界上20億人口的大問題,但是加拿大的克里斯托弗‧查爾斯博士發明的一種幸運小鐵魚卻輕鬆瞭解決了這個問題。 只要將Charles博士發明的小鐵魚放入開水或是熱湯中十分鐘,再加入一點檸檬汁,就可以輕鬆的補充人體每日所需的鐵元素的75%,而且還不會改變食物原來的味道。 現在在柬埔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佐慈報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原因未明的慢性發炎疾病,好發於20~40歲年輕人,患者大部分最先察覺到的症狀為下背晨間僵硬和酸痛,經常會先誤認是生長痛或運動痠痛,藉由活動伸展會獲得改善;相反的,若不動、長期休息症狀則會更嚴重。少部分患者的初期症狀則以兩侧腳後跟或足底慢性疼痛、眼睛發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30多歲女子,每到夏天喜歡到海邊玩耍,近1、2年來,大腿逐漸出現一塊一塊的白色斑塊,且範圍逐漸擴大,嚇得不敢穿比基尼,她就診檢查,原來是白斑症作怪。醫師提醒,發現白斑症最好早期治療,以免提高罹患皮膚癌的機率。開業診所皮膚科醫師曾興隆表示,白斑症是一種黑色細胞異常,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佐慈報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原因未明的慢性發炎疾病,好發於20~40歲年輕人,患者大部分最先察覺到的症狀為下背晨間僵硬和酸痛,經常會先誤認是生長痛或運動痠痛,藉由活動伸展會獲得改善;相反的,若不動、長期休息症狀則會更嚴重。少部分患者的初期症狀則以兩侧腳後跟或足底慢性疼痛、眼睛發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