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當淋巴癌遇上B型肝炎帶原者 可能引發肝衰竭

當淋巴癌遇上B型肝炎帶原者 可能引發肝衰竭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約有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10大死因第9名。淋巴癌又稱作「沉默的癌症」,原因在於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像是發燒、咳嗽等容易讓人輕忽。

 

目前淋巴癌常見的治療方式為化學治療(含rituximab藥物),如果患者為B型肝炎帶原者(血液檢查表面抗原陽性),則需同時接受預防性抗病毒治療,來避免因為B型肝炎病毒(HBV)活化而引發猛爆性肝炎或肝衰竭等併發症。

 

如果這些淋巴癌患者曾感染過B型肝炎但目前已非帶原者,約有10%至30%的比例,在淋巴癌的治療過程中會導致B型肝炎再次復發,嚴重者甚至會引發肝臟失去代償功能而無法發揮作用,進而造成患者死亡,也就是說,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雖然癌細胞被抑制了,反而因為誘發B型肝炎病毒而造成肝臟病變。根據國際診療指引建議,這類淋巴癌患者如接受含rituximab化學治療,則應接受預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而非等到患者發覺肝臟功能異常才去就醫,延誤了治療時機。

 

衛生福利部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癌症研究所及臺大醫院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針對這群曾感染過B型肝炎的淋巴癌患者,依據現行做法遇到的困境提出2種改善策略,「常規B型肝炎病毒量檢測」及「預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並分析這2種策略的成本效益。

 

研究發現,相對於「常規B型肝炎病毒量檢測」的方式,若在淋巴癌治療初期進行「預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既能降低B型肝炎復發的機率,且比前者更具成本效益。

 

就這2種改善策略來說,以短期療程(含化療期間及化療後6個月)的患者而言,平均每人醫療支出可節省9,480元,以每年治療1,234位患者進行估算,每年約可省下1,200萬,不僅降低醫療成本,同時彰顯「預防勝於治療」的精神,研究成果發表於2019年6月份《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由於B型肝炎在我國的盛行率相當高,大約60%的成人曾經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因此,淋巴癌與B型肝炎之間的關係相當值得關注。國衛院副研究員鄒小蕙表示,定期監測B型肝炎病毒量的治療策略相對被動,如果能採取主動的預防策略,及早進行預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就能讓淋巴癌患者免受B型肝炎復發之苦,如此一來,不但能夠與國際趨勢接軌,也能體現「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價值,可謂雙贏策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天氣忽冷忽熱,恐使過敏性鼻炎再度發作,到底該怎麼預防過敏呢?旗山醫院營養師黃瑞培指出,除了避免接觸像是花粉、灰塵等過敏原,其實也可透過平時的飲食控制,有效緩解症狀。首先,包括乳製品、蛋、魚、牛肉、堅果類、巧克力、柑橘等,有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都應盡量避免;黃瑞培說,像是咖啡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導致胸腔重症的症狀較多樣性,包括咳嗽、呼吸困難、咳血、胸痛等徵兆;署立胸腔病院內科醫師陶瑞明指出,因初期徵兆較不明顯,民眾應提高警覺,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治療,才能避免症狀加劇。醫師陶瑞明進一步說明,咳嗽屬於短暫爆發性的呼氣流動,誘發原因分為感染性、非感染性發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罹患結核病時千萬別著急,只要遵循醫師指示,規律服藥,就能有效治癒;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護理室護理師黃郁惠指出,結核菌容易到處孳生,但其實大部分民眾對於結核病的認識較不足,才容易因怕被感染,而有排斥患者的情形發生。治療上,結核病必須仰賴長期服藥,最短為六個月,時間長點可能需要一...

閱讀詳情 »

腎病患者必須接受長期治療,且治療期間,因某些藥物會產生副作用,因此飲食控制是主要關鍵;彰化縣鹿港鎮鹿基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錢建文指出,尤其是有腎病的小朋友,更應注意飲食習慣,才能有助於療程。像是藥物副作用有可能會刺激食慾,使病童想要吃東西,這時應以高纖維、低熱量等具有飽食感的健康食物為佳;此外,錢建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