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升高當心衰弱症敲門 足醫專家:少動恐加速關節退化

疫情升高當心衰弱症敲門 足醫專家:少動恐加速關節退化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疫情期間固然應提防病毒上身,避免感染,卻也導致長者們大大減少出門活動的意願,一旦活動量驟減,恐加速活動能力退化與認知功能的下降。知名皮鞋企業足健康醫學團隊鄭融物理治療師提醒,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素質、免疫力都會因為衰老而退化,尤其中高年齡層的族群通常在冬天時活動量較少,加上疫情的影響,更應設法維持基本活動量,以免疫情過後更加衰弱。

老年人半數有退化性膝關節炎! 真相:少動反而傷關節

以國人最常見的退化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為例,鄭融指出,65歲以上的人有一半有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是起床時關節僵硬卡卡,活動後狀況好轉,但隨著壓力不斷累積,關節出現痠軟無力的症狀,下樓梯時尤其明顯,在氣候變化時,也會因為氣壓變化、關節中的微小氣泡擴張,產生脹痛痠軟的症狀,長期慢性發炎造成軟組織增生,也會使關節呈現肉眼可見的腫脹變形,不過因為變化緩慢,自己不易察覺,很多人會到軟骨磨損疼痛才發現自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以女性跟肥胖者居多,除了先天結構差異,過去女性的運動比例普遍比男性來的低,連帶使得關節再生速率比較差,鄭融說,這其實是很多民眾都有的迷思,「很多人以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就必須防止軟骨磨損,因此要盡量少動、省著點用,事實上卻是愈省著用,壞得愈快」。

預防勝於治療! 「動起來」比吃更重要

為什麼少動反而傷關節?關鍵在於關節補充營養、新陳代謝的方式,鄭融說,「關節裡的血管相對較少,養分交換是靠壓力差來進行,因此關節軟骨需要被擠壓,協助裡面的代謝廢物完成比較強力的新陳代謝,如果運動少,關節受到的擠壓撞擊也比較少,養分交換的速率就會跟著變慢。」

鄭融也引述近年一項研究表示,這項長達20年追蹤研究,針對有運動習慣的人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兩個群體的膝關節軟骨厚度,結果發現有運動的人的膝關節軟骨厚度,比沒運動的人多出30%;他也分享了一則真實案例,曾有一名30幾歲男性,每天使用電腦長達10幾個小時,荒廢原本的運動習慣,結果在短短一個月後,膝蓋就開始痠軟疼痛,更不用說現在50歲的青壯年世代,坐辦公室的比例相當高,當膝關節長時間彎曲,裡面的軟骨受到壓迫,造成軟骨軟化,最後就會出現關節退化的現象。

對於很多民眾熱衷以食補的方式保養關節,鄭融提醒,營養品可以提高血液中適合關節生長的營養素濃度,讓關節在恢復過程有源源不絕的原料,但要如何將這些原料送進關節裡?「最核心的做法還是要運動,讓關節需要的養分可以從血液進入關節裡面,吃下肚的營養品才有意義。」


疫情升高當心衰弱症敲門 足醫專家:少動恐加速關節退化

▲隨著疫情拉警報,專家提醒中高齡族群若活動量驟減,恐加速活動能力退化

運動入門鞋挑選4撇步 動態足壓量測挑出最實穿好鞋

關節不適、運動傷害是許多人中斷運動的主因,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運動入門鞋款,可以從根本降低風險,讓運動習慣維持更久,真正達到健身效果。鄭融強調,一雙好的運動入門鞋款,必須注重楦型、前楦、護跟及鞋墊的設計。

1.楦型要合腳:為父母或自己選擇第一雙運動鞋,比較直觀的選鞋方式,建議從台灣本土品牌的運動鞋入手。有本土鞋業者以全台門市「動態足壓量測」累積的20多萬筆大數據為基礎,設計出適合台灣人腳型的楦型。

2.前楦頭翹起:平常少運動而想開始運動的人,通常會有阿基里斯腱跟小腿過緊的現象,前楦頭翹起可以降低對足底筋膜、阿基里斯腱的拉扯。

3.護跟要夠硬:走路時足跟是全身的第一個著力點,只要有點晃動或歪斜,身體就會牽一髮動全身,護跟夠硬才能有效限制跟骨晃動,不妨用手壓壓看。

4.鞋墊能緩衝:中高齡族群腳後跟的脂肪墊經常有過薄的問題,足跟容易直接撞擊地板,引發足底筋膜炎、跟骨痛,適合的鞋子的後踝環狀包覆可以集中脂肪墊,填滿護跟和腳跟之間的空隙,讓腳跟鞋子間的關係更緊密貼合不晃動。針對台灣人走路時壓力容易集中在前掌造成疼痛,合適的鞋墊以前掌隆起的設計,貼合橫向足弓,分散前掌壓力,讓前掌推進更省力有效率,還有降低拇趾外翻的作用。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88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秋季正處於過敏好發時期,若家中有過敏體質孩童的家長應多注意,若發現孩子不斷揉眼睛,恐是過敏引起,應盡快就醫檢查,否則一旦過於用力揉眼,力道抓不準下,恐導致視網膜剝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醫學中心副主任林純如表示,臨床上,就有名國二生,因經常用力揉眼睛,導致右眼視網膜剝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名3歲小女童有睫毛倒插的問題,因為長期磨擦角膜,戳傷的情況非常利害,導致小小年紀,散光就高達2、300度,嚴重影響視力。幸好經由醫師診治後,將睫毛倒插以手術的方式處理,減少睫毛磨擦角膜的頻率,散光自然而然就會慢慢下降,終於恢復良好的視力發展。 單眼皮、肥胖幼童易睫毛倒...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來自南韓的知名部落客金老佛爺使用矽膠隆鼻後不幸摔倒,導致矽膠位移、內插,多年來為朝天鼻與鼻子發炎所苦,日前終開刀將矽膠拿出,讓他直呼真是辛苦了她的鼻子。對此,耳鼻喉科醫師陳建業說明,所謂的鼻整形在台灣已盛行多年,方法也不外乎是植入矽膠、自體肋軟骨或注射玻尿酸等,其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我每天都吃類似的食物,為什麼血糖還是起伏不定?」很多糖友都有如此疑問,醫師說,除了食物本身,烹調方式、作息、藥物等變數都會影響血糖波動,特別到了秋冬,運動量減少,餐食內容變豐富,更要留心食物攝取量。血糖高低變數多 找出血糖波動形態助控制血糖的高低起伏受很多因素影響,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