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燒出身心焦慮 精神專家告訴你調解之道

疫情燒出身心焦慮 精神專家告訴你調解之道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面對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確診及死亡人數持續上升,不僅造成生理威脅,在24小時社群媒體不斷報導加上真假訊息的亂竄,也使得人心慌慌,為了幫助民眾、臨床工作者、以及學術研究人員做好身心調適,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透過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發表論文,可望能舒緩各界的新冠肺炎壓力症候群。

提升免疫力 個人防疫重要基礎

擔任該期刊副主編的蘇冠賓副院長,有鑒於韓國爆發嚴重的精神病房院內感染,讓全世界掀起對於封閉性精神病房的防疫重視及病患感染後隔離的照護,特別邀請韓國的精神醫學教授,分享在照顧病患的經驗,並於論文中分享台灣在面對新冠肺炎的身心調適上之防疫心得,除了提及戴口罩、勤洗手等基本防護,也提到個人的免疫力提升也是防疫最重要的基礎。

養成正常生活型態 有效提高病毒抵抗力 

多數研究都指出,正常的生活型態和心理調適會影響免疫反應,尤其對於病毒抵抗力最強的人,都擁有包括固定的運動休閒習慣、正常的作息、充分的睡眠、均衡的營養以及良好而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等共同特徵;蘇冠賓指出,疫情致死並沒有想像中可怕,反倒過多的都是對於無知的恐懼,因此唯有調適不良的情緒,才能有效遠離情緒危機。

刻意練習積極思考 遠離新冠肺炎壓力症候群

因此除了減少過多的訊息,以減輕心理負擔,且每天接收相關肺炎訊息不超過半小時,並為自己設定讓生活有趣又有益的計畫和目標;蘇冠賓強調,民眾不妨可從放鬆自己緊繃思緒開始,並讓自己刻意練習積極而正確的思考,別忘了戴口罩是為了阻隔病毒,而非阻隔人與人的友善和信任,努力增強身體和心理更好的免疫力,等待疫情過去,也能擁有更好的衛生素質和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延伸閱讀】

對付嚴重型氣喘教戰守則 陳怡行醫師解答不可不知

控制近視點散瞳劑會傷眼嗎? 醫師一次解答錯誤迷思

七旬老翁無「齒」「礙」生活 植牙治療重拾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7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農曆過年是團圓的好日子,但是連續假期的暴飲暴食或喝酒加上不規則的生活作息可能會讓腸躁症找上門。由於連續假期的晚睡晚起等生活作息不規律,嚴重甚至伴隨肌肉痠痛,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狀,還有特別是高油脂的食物加上酒精容易導致結腸收縮與腸痙攣而產生腹痛和腹瀉等狀況。 暴飲暴食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小朋友也會有「心律不整」的情況發生,甚至有時候出現在新生兒或嬰兒時期。爸爸媽媽們如果被告知自己的小孩有心律不整,往往會很擔心。不過心律不整是一個統稱,若出現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頻脈)、心跳過慢(緩脈)都稱之為心律不整。有的良性心律不整可以很單純,沒有症狀也不需治療;有的嚴...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年節菜色少不了增添喜氣的魚料理,不過魚刺總是難以挑乾淨,不論是細小的刺或是長達2公分的刺,不小心吃太快總是會刺傷喉嚨。過去曾有年輕的醫師連值了多年春節急診,處理多起魚刺卡喉嚨的案例,成為夾魚刺專家。而台灣位處海島國家,民眾普遍愛吃海鮮,讓蝦殼也成了新的卡喉嚨障礙。如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40歲女性寵物美容師,主述雙手腕出現酸麻疼痛不適感,因症狀加劇、半夜會麻醒已有2個月。個案於職業醫學科門診,接受評估檢查雙手無明顯魚際肌萎縮現象,理學檢查:Phalen’ssign(斐倫式試驗法)及Tinelsign(提內耳氏徵象)皆為陽性反應,同日轉介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