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友使用止痛劑難免副作用 介入性治療有助減輕疼痛

癌友使用止痛劑難免副作用 介入性治療有助減輕疼痛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64歲余媽媽是位單親媽媽,育有2子,原本以為退休後可以享福,卻在1年前出現上腹部疼痛、拉肚子且體重逐漸減輕等症狀,至台北慈濟醫院檢查,才得知罹患了胰臟癌,且病程已至末期。此消息令她心裡難受,加上生理疼痛及服用止痛劑的副作用,更使她痛苦難抑。經麻醉科醫師莊淨為與胃腸肝膽科合作,施以介入性治療後,不論止痛劑的副作用或是癌症造成的內臟疼痛,皆有大幅改善。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癌症存活率也跟著提高,亦代表著臨床上須處理病患頑固性癌症疼痛的機率越高。疼痛對癌症患者生活品質影響甚鉅,然而並非所有的癌症病患都會經歷疼痛,且原因也不盡相同。莊淨為說明,依照疼痛的生理機制,大致可分為傷害性疼痛和神經性疼痛2種。傷害性疼痛是因軀體(如骨骼肌肉軟組織)或臟器周邊神經的痛覺接受器,直接受到刺激才產生痛覺,像是女性的經痛、胃痛或肌肉痠痛等;而神經性疼痛則是因周邊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混亂或病變,如:自發性的不正常感覺,像是燒熱痛、刺痛或割傷痛等。而癌症疼痛多半混合這2種機制。

當患者感到絕望、憂鬱或壓力等負面情緒時,身心交互作用下可能放大其痛感。由於疼痛是種主觀感受,因此評估時需詳問病患病史、藥物反應、疼痛指數及模式、好發時間及長短等,再依個體化之間的差異給予止痛建議,並加以治療。原則上初始以口服或經皮吸收等非侵入性方式治療,但部分病患接受一段規律的藥物止痛治療後,很可能出現止痛效力減弱,或是無法負荷藥物副作用的狀況,此時便需要及早施行介入性治療,可幫助提升生活品質。

以余太太為例,由胰臟癌引發的腹部內臟疼痛問題,除施以嗎啡治療外,也輔以介入性疼痛治療。莊淨為解釋,原則上會先在內臟神經附近注射局部麻醉藥測試,若患者腹部疼痛能減緩5成以上,便可實行進階的內臟神經阻斷術;即透過X光影像或電腦斷層導引,精準定位神經叢位置、確定針尖位置無誤後,注射高濃度酒精,或是採高頻熱凝針注射療法,達到破壞內臟神經效果。當內臟神經遭致破壞,使感覺訊息難以傳到大腦時,病患上的疼痛感就能減輕許多。

莊淨為表示,介入性疼痛治療的持續時間雖因人而異,可能3個月至半年,也可能只有幾周,但及早輔以介入性治療控制疼痛感,再加上傳統的鴉片類藥物治療,即可讓癌症患者在初期免於很多的不舒服,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外,也會更有勇氣面對下一階段的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敦睦艦隊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個案活動足跡
167家「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1指可查 哪些人符合採檢資格?

就❤NOW健康
你的健康生活良伴,快加入NOW健康FB粉絲團!
NOW健康YouTube頻道,更多影音點此進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就要:NOW健康

★編輯嚴選:想知道國內新冠確診個案全紀錄? 國網中心報你知

相關推薦

坐骨是決定由臀部起、整個下半身身形的重要的骨頭。如果你即使節食了,下半身肥胖也沒有順利改善,可能是坐骨的原因。 「但是,因為我們平時一直在重複錯誤的坐姿,所以坐骨的位置很容易向前後左右偏移。在變形的狀態下長時間久坐的話,坐骨周圍的肌肉也會變得僵硬,而且會導致皮下脂肪塊堆積。結果,臀部和腰部就會漸漸...

閱讀詳情 »

現在的人們由於生活習慣以及飲食規律的不健康,經常會導致身體出現這問題那問題的,胃就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一個部位,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的話,那麼就需要養胃了,胃不好吃什麼養胃呢,養胃的食物一般都有哪些呢? 捲心菜 捲心菜中含有某種潰瘍癒合因子,對潰瘍有著很好的治療作用,能加速創面癒合,是胃潰瘍患者的有效食...

閱讀詳情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昨天公布,大腸癌已連續7年居國人10大癌症之首,每年造成超過5000人死亡,研究已證實,紅肉及加工肉品會增加大腸癌風險,建議民眾少吃,可以魚肉、雞肉代替。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將加工肉品與紅肉列為致癌物,國健署指出,香腸、培根等加工肉品,在製作過程中會加入防腐劑,以及為肉品添色的硝...

閱讀詳情 »

長得高,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比較高嗎?研究發現,癌症與身高有一定的關聯性。就女性來說,每增加10厘米,罹癌機率大約就增加18%;男性則增加11%。 英國牛津大學針對150公分到180公分的的女生進行研究,發現高個子的女生,比矮個子的女生更容易罹患癌症,除此之外,女性身高每增加10厘米,罹患癌症的風險就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