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友使用止痛劑難免副作用 介入性治療有助減輕疼痛

癌友使用止痛劑難免副作用 介入性治療有助減輕疼痛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64歲余媽媽是位單親媽媽,育有2子,原本以為退休後可以享福,卻在1年前出現上腹部疼痛、拉肚子且體重逐漸減輕等症狀,至台北慈濟醫院檢查,才得知罹患了胰臟癌,且病程已至末期。此消息令她心裡難受,加上生理疼痛及服用止痛劑的副作用,更使她痛苦難抑。經麻醉科醫師莊淨為與胃腸肝膽科合作,施以介入性治療後,不論止痛劑的副作用或是癌症造成的內臟疼痛,皆有大幅改善。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癌症存活率也跟著提高,亦代表著臨床上須處理病患頑固性癌症疼痛的機率越高。疼痛對癌症患者生活品質影響甚鉅,然而並非所有的癌症病患都會經歷疼痛,且原因也不盡相同。莊淨為說明,依照疼痛的生理機制,大致可分為傷害性疼痛和神經性疼痛2種。傷害性疼痛是因軀體(如骨骼肌肉軟組織)或臟器周邊神經的痛覺接受器,直接受到刺激才產生痛覺,像是女性的經痛、胃痛或肌肉痠痛等;而神經性疼痛則是因周邊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混亂或病變,如:自發性的不正常感覺,像是燒熱痛、刺痛或割傷痛等。而癌症疼痛多半混合這2種機制。

當患者感到絕望、憂鬱或壓力等負面情緒時,身心交互作用下可能放大其痛感。由於疼痛是種主觀感受,因此評估時需詳問病患病史、藥物反應、疼痛指數及模式、好發時間及長短等,再依個體化之間的差異給予止痛建議,並加以治療。原則上初始以口服或經皮吸收等非侵入性方式治療,但部分病患接受一段規律的藥物止痛治療後,很可能出現止痛效力減弱,或是無法負荷藥物副作用的狀況,此時便需要及早施行介入性治療,可幫助提升生活品質。

以余太太為例,由胰臟癌引發的腹部內臟疼痛問題,除施以嗎啡治療外,也輔以介入性疼痛治療。莊淨為解釋,原則上會先在內臟神經附近注射局部麻醉藥測試,若患者腹部疼痛能減緩5成以上,便可實行進階的內臟神經阻斷術;即透過X光影像或電腦斷層導引,精準定位神經叢位置、確定針尖位置無誤後,注射高濃度酒精,或是採高頻熱凝針注射療法,達到破壞內臟神經效果。當內臟神經遭致破壞,使感覺訊息難以傳到大腦時,病患上的疼痛感就能減輕許多。

莊淨為表示,介入性疼痛治療的持續時間雖因人而異,可能3個月至半年,也可能只有幾周,但及早輔以介入性治療控制疼痛感,再加上傳統的鴉片類藥物治療,即可讓癌症患者在初期免於很多的不舒服,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外,也會更有勇氣面對下一階段的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敦睦艦隊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個案活動足跡
167家「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1指可查 哪些人符合採檢資格?

就❤NOW健康
你的健康生活良伴,快加入NOW健康FB粉絲團!
NOW健康YouTube頻道,更多影音點此進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就要:NOW健康

★編輯嚴選:想知道國內新冠確診個案全紀錄? 國網中心報你知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大藥廠力挺,彩虹綻放!2020 臺灣同志遊行(Taiwan LGBT Pride)將於10月31日於台北盛大舉辦,集結全台各地同志團體及社會運動者共襄盛舉,為臺灣同志平權發聲。提倡多元性及包容性的台灣百健表示,美國總部每年皆自發性帶領全球各地員工參與彩虹行動,同時在 C...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七年前,台中慈濟醫院一位患B肝的師兄,原先因大腸癌需住院做化療及放射治療,未料,在化療及放射治療兩個月後,B肝病毒開始發作,師兄的黃疸指數飆高近30 mg/dL (正常上限不超過2 mg/dL),甚至緊急住進加護病房!在兩個多月的努力下,搭配血漿置換術,才好不容易從鬼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只要挑對黃體素,罹患乳癌的風險和沒有服用荷爾蒙的人一樣。」這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廖韻涵對於更年期藥物的回應,廖韻涵強調,使用天然黃體素的更年期藥物相對安全,不僅沒有增加乳癌的疑慮,還能改善更年期熱潮紅等不適症狀,建議服用藥物前,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擬定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慢性鼻竇炎有哪些常見的症狀?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陳益瑋醫師指出,慢性鼻竇炎常見鼻涕濃黃、鼻塞、鼻涕倒流的症狀,嚴重可能會出現顏面疼痛或嗅覺功能障礙,若有相關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和治療。以鼻涕濃黃、鼻涕倒留居多 嚴重顏面腫痛、嗅覺功能變差 慢性鼻竇炎的症狀不同於急性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