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症發生率之冠! 90%大腸癌由「它」轉變而成

癌症發生率之冠! 90 大腸癌由「它」轉變而成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台灣十大癌症當中,大腸癌發生率蟬聯冠軍寶座多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癌篩檢團隊負責醫師陳奕彰分析,9成大腸癌患者年齡都在50歲以上,常見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體質、不良正常作息如抽菸及喝酒,或愛吃高脂肪、紅肉、低纖維等飲食習慣。

一等親家族史者 罹大腸癌機率高常人2至3倍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癌外科主任柯道維進一步指出,家族史也有影響,一等親內有人罹患大腸癌者,日後罹癌機率比常人高出2至3倍。另外,約有90%以上大腸直腸癌是由大腸息肉轉變而來。

國健署免費提供50歲至75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讓民眾有機會發現癌症端倪,不過陳奕彰醫師表示,糞便潛血檢查存在偽陰性風險,建議50歲以上、家族史或高風險飲食習慣者,應該做確診大腸癌準確率最高的大腸鏡檢查,若是發現有息肉時,也能在檢查時一併切除。

柯道維主任分享,根據美國近幾年的研究發現,55歲以下大腸直腸癌患者有上升的趨勢,如果一至二等親有大腸直腸癌,建議應該提早至40歲就做篩檢。

抽血能篩檢出大腸癌? 醫師破除迷思

許多民眾也疑惑,抽血檢查是否能篩出大腸直腸癌?陳奕彰醫師坦言,抽血檢查只能驗出腫瘤指數,是作為臨床治療,例如化療後,用於評估患者治療成效的方式,並不建議作為診斷依據。

「大腸癌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陳醫師說,當排便習慣改變、形狀異常變細、帶有血液、黏液等,或不明原因體重驟降、貧血等症狀浮現時,就該就醫。

手術治療為主 大腸癌興行「自然孔手術」

大腸癌以手術為主要治療,陳醫師表示,目前的微創手術盛行,主因為傷口小、病人術後恢復較快。然而傳統微創胸腔鏡手術傷口仍需有一定傷口範圍以取得腫瘤切片,依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疼痛狀況。不過現在也有了「自然孔手術」,切除腫瘤不會在腹腔另開傷口,而是從陰道或直腸去除,進一步縮小傷口,術後患者疼痛度計恢復期都有所改善。

除了手術,大腸直腸癌也會合併藥物治療。陳醫師指出,第三期患者會在術後,接續以化療、放療作為輔助治療。

多專科團隊治療成趨勢 籲民眾儘早發現治療

柯道維主任說明,大腸直腸癌治療目前結合多科團隊治療為趨勢,包含血液腫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等,按每位患者個別狀況,經過多專科團隊討論決策,才會為病人決定最好的治療建議,特別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需要考慮腫瘤是否能完整切除,或在術後需要輔以藥物治療。

柯主任分享,曾有一名39歲直腸癌案例,因為腫瘤位置接近肛門口,患者非常憂心無法保留肛門,當時還合併有肝及肺部轉移。經多專科團隊會議討論後,利用精準治療的方式,按患者基因突變類型選擇了適合的標靶藥物,經過數次療程後,原發及肝臟、肺部腫瘤都受到控制縮小,並且也再度無轉移的情形。

兩位醫師提醒,只要有危險因子,就一定儘早做大腸鏡檢查,才能提早發現、早期治療,也建議尋求專業諮詢及選擇專業醫療團隊,才能獲得最佳治療。

【延伸閱讀】

大腸癌篩檢在家就能做 定期2年1次你做了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4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日前一名罹患創傷壓力症候群女性,因有兩種人格存在,讓她男性友人有機可趁,竟藉口以祕密性教育治療解決她困擾加以性侵害;衛生福利部指出,性侵害行為會造成被害者留下陰影,是痛苦且非人性的經驗,因此導致被害者容易罹患創傷壓力症候群,得經歷漫長的復原和專業陪伴,才可能重拾原本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幼兒園健檢回條上寫著「視力不良」,媽媽趕緊帶著才4歲的安安到眼科診所,發現雙眼最佳矯正視力只有0.3並且合併高度散光!轉診至醫學中心接受詳細的檢查後,安安戴上度數完全矯正的鏡片,在醫院訓練室進行最新式的治療方法「複合式視覺功能訓練」,幾個月後,安安的視力逐漸進步到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43歲陳女士,突發自體免疫腎炎,快速惡化且藥物治療無效,經安南醫院腎臟科林于翔醫師告知要進行透析治療,對於原本身體健康的她來說,無異是晴天霹靂。震驚過後,鼓起勇氣面對現狀,陳女士選擇了「腹膜透析」,並接受最新型的微創植管手術,不但疼痛少,傷口復元快,手術的隔天就返家休...

閱讀詳情 »

  採訪撰文/Miki.本文特別感謝 王麗惠醫師提供專業諮詢   老化的速度,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快!現代人普遍缺乏運動,飲食也過於精緻高熱量,不僅傷害身體細胞而使機能退化,更容易讓我們逐漸罹患慢性疾病,實在不可不慎!想要積極抗衰老,就要杜絕老化三大元兇—「自由基過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