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發生心房顫動當心中風跟著來 醫:勿輕忽心律矯正

發生心房顫動當心中風跟著來 醫:勿輕忽心律矯正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50多歲男子在晚上經常感到心悸,經心電圖檢查後確診為心房顫動,但他起初並不以為意,認為忍耐過去即可,醫師開的藥也有一搭沒一搭的吃,不料症狀越發嚴重,在某日上午因為心跳急遽加快後昏迷而緊急送醫,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所幸,轉入加護病房急救後脫離險境。自此,他開始積極配合醫囑,治療迄今15年,病情控制穩定,不僅心律恢復正常,也未出現二次中風。

預防中風、矯正心律 兩大治療關鍵缺一不可
發生心房顫動當心中風跟著來 醫:勿輕忽心律矯正

收治上述個案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暨心臟內科醫師林俊立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之一,常見發生於中高齡族群;根據統計,65歲以上人口約5%患有心房顫動,而在80歲以上高齡族群中,發生率更高達10% ,如果本身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或是有血管硬化、心臟功能不佳等病史都會增加罹病風險。然而,由於心房顫動的發作往往是一陣一陣,容易被患者忽略,臨床上也曾遇到延誤20年才被診斷的個案。

此外,許多人常誤以為心房顫動過一陣子就會好,並不知道背後可能伴隨著嚴重併發症。林俊立醫師指出,心房顫動典型症狀為心跳不規律,血壓在心跳忽快忽慢的過程中會下降,進而出現頭暈無力、走路容易喘不過氣等症狀,如果發生在年紀大的患者身上還可能導致肺積水、心臟衰竭等嚴重後果。另一方面,心房顫動發作時會使心臟無法正常收縮,容易形成血栓,造成中風。因此,在治療上必須兼顧「預防中風」與「矯正心律」兩大關鍵。

矯正心律越早越好 新型抗心律不整藥物來相助

林俊立主任進一步說明,預防中風是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重點,臨床上會透過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達到預防中風的目標,不過,僅就抗凝血劑無法減少心房顫動發生率,患者仍有風險因為小中風、心臟衰竭等因素住院,應就心房顫動發生的根本原因-心律不整,積極矯正心律。根據臨床試驗顯示 ,抗心律不整藥物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與死亡風險,對於早期陣發性與持續性心房顫動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越早開始心律治療可以有效的減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及中風的風險。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也有許多穿戴式智能設備可以協助偵測心律不整。林俊立主任提醒,心房顫動的症狀會持續性的表現,民眾若經常感到心悸、呼吸不順、走路會喘,而且症狀持續1至2個小時以上,就有可能是心房顫動,建議儘早到心臟內科安排心電圖檢查,特別是現在社會人口高齡化與慢性疾病的增加,心房顫動的高危險群更應提高警覺,及早控制心律,避免相關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4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部立桃園醫院已4天沒有新增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仍須觀察至2月4日才能有初步結果,本土疫情似乎漸漸平息,但境外因國際疫情增長,今(28)日仍有2名境外移入個案,分別由美國與德國入境(第895例與第896例)。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895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春夏兩季常有梅雨及颱風,冬天則在東北季風夾帶水氣吹襲下,氣候既溼且冷,因此鞋子能不能防滑相當重要。日前作家劉墉在個人臉書披露,穿著數千元知名品牌運動鞋外出,因鞋子不耐溼滑差點滑倒,消基會調查發現,除少數工作鞋與安全鞋外,一般鞋子不是國家標準強制檢驗項目。 消基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6歲林小姐容易緊張焦慮,從學生時代起就常有頭痛症狀,考試前及月經前後最容易發生,疼痛的部位及性質不太固定,但在壓力解除後發作的程度及頻率都會降低,近日因工作壓力大又有頭痛的情形,曾就診西醫服用止痛藥。林小姐求診中醫,希望藉中醫調理,能降低服用止痛藥機率,台南市立醫院中...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農曆過年送舊歲迎新春,當然少不了開運年菜與應景零嘴,然而年長者們脆弱的腸胃可受不了這樣的「厚待」,總在年節時抱怨「胃糟糟」,經常引起腹脹、便秘、胃痛等腸胃不適。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至翔提醒,老人家腸胃功能不如年輕人,若年節飲食不忌口,可能使慢性病失控,也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