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眾人皆睡我獨醒? 恐招惹憂鬱來襲

眾人皆睡我獨醒? 恐招惹憂鬱來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你的睡眠是屬能一覺到天亮,還是經常睡眠中斷呢?根據一篇2018年5月發表於《刺胳針精神醫學》的期刊指出,睡眠經常受到干擾、晝夜節律紊亂的人,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憂鬱和躁鬱症。

睡眠狀況不穩定 恐增罹患憂鬱症、躁鬱症風險

該研究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者主持,以「英國生物樣本庫」的數據進行分析,從2006年起超過50萬名介於37-73歲民眾的健康數據和資料,篩選出91,105名參與者,透過配戴腕式活動追踪器一週,以每秒三個面向測量100個運動數據點,了解其休息和活動變化的相對幅度。結果顯示,相對幅度較低者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且相對幅度降低時,憂鬱症和躁鬱症的風險分別增加了6%和11%。此外,相對幅度從低組移向更低組增加了9%孤獨感,且隨著幅度的減少,反應時間、快樂程度和對健康的滿意度也隨之降低。

改善睡眠困擾 應從營造良好睡眠環境及習慣開始

身心專科醫師范樂群表示,凌晨兩點到四點為壓力賀爾蒙最低、最易入睡的時期,民眾若因為輪班、熬夜,造成生理時鐘遞延,睡覺時間仍處於亢奮期,使生活作息紊亂,連帶造成免疫力下降、正腎上腺素及血清素分泌異常、賀爾蒙影響自律神經無法放鬆,進而可能產生焦慮、憂鬱、恐慌等疾病。

范樂群院長說明,多數人在面臨睡眠問題,會選擇喝點小酒、食用保健品來調整,但其效果有限,最根本有效的方式需回歸自然,透過光照時間調整生理節律與褪黑激素,自然睡眠品質就會好;建議營造好的睡眠環境及習慣,才是改善睡眠問題的根本之道。如果方法都沒有效,建議直接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找出睡眠不佳原因 建立適合自己的睡眠模式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睡眠困擾是多數人都曾面臨的問題,建議應先瞭解自己睡不好的原因,再透過適當的解決方法移除干擾因素,建立適合自己的規律化睡眠模式。

葉雅馨主任呼籲,身旁有長期睡眠困擾的親友,應避免先入為主的在旁一直嘮叨、要用對方去睡覺,應先觀察其睡眠狀況,再配合其需要給予協助;很多理論妙方可改善睡眠狀況,但對別人有效不見得對自己有效,應避免一次做很多改變反造成壓力,建議可透過漸進式的調整,找出讓自己睡得安穩的方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91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母親節要到了,媽媽每天不僅要照顧全家大小還要打掃家務,常常忙得不可開支,身體也不自覺的發出緊警告,最常見的就是因為頻繁的使用手肘施力導致「媽媽手」。東港安泰醫院復健科組長潘炫嘉分享媽媽手治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預防方法,讓媽媽能減輕身體的疼痛,過一個開心的母親節。 年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乳癌已持續數年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的首位,尤其45歲以上的婦女更是乳癌好發的高危險群,且近年來更有日漸年輕化的趨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多年來大力宣導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之「四癌篩檢」,呼籲民眾重視預防保健及癌症防治,但是在乳癌方面仍有待婦女朋友正視早期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女作家受到誘姦事件仍然在延燒,使得家有女孩的家長都非常煩惱,深怕孩子也遭遇到相同的問題;性教育專家提醒,現在小孩都很早熟,家長應該及早教導孩子十八歲以前不宜發生性關係,而且要教孩子如何使用保險套避孕,更要教導如何防範被性侵犯。 性與愛要一起講 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精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台灣人越來越長壽,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女性平均餘命年齡高達八十二,男性也可達七十六,經常可看到許多退休的銀髮族,四處旅遊滿街跑。有句俗話說,人生七十才開始,若是還不到退休年齡,就時常出現容易疲勞的現象,很可能就是肝出問題了,這時可就需要好好的養肝排毒,才能精力百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